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思维导图

《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思维导图》

一、 电路

  • 基本概念:
    • 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 电源: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如干电池、蓄电池)
    • 用电器:利用电能工作的装置(如电灯、电动机)
    •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
    • 导线:连接电路各元件,传输电能的导体
    • 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 通路:电路闭合,电流可以正常通过
      • 断路(开路):电路断开,没有电流通过
      • 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从电源正极流到负极(危险!)
  • 电路图:
    • 符号表示:了解常见元件的电路图符号(电池、灯泡、开关、电阻、电压表、电流表)
    • 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混联电路
  • 电流的形成:
    •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历史原因,金属导体中实际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
    • 电流的单位:安培 (A)、毫安 (mA)、微安 (µA)
    • 换算关系: 1A = 1000mA; 1mA = 1000µA
  • 电压:
    • 电压的作用: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是推动电荷定向移动的“动力”
    • 电压的单位:伏特 (V)、千伏 (kV)、毫伏 (mV)
    • 换算关系: 1kV = 1000V; 1V = 1000mV
    •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 电阻:
    •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符号:R
    • 单位:欧姆 (Ω)、千欧 (kΩ)、兆欧 (MΩ)
    • 换算关系: 1kΩ = 1000Ω; 1MΩ = 1000kΩ
    •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 材料:不同材料的电阻率不同
      • 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正比关系)
      • 横截面积: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反比关系)
      • 温度:大多数金属导体,温度升高,电阻增大
    • 滑动变阻器:
      • 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 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 连接方式:“一上一下”
      • 铭牌:例如“50Ω 2A”表示最大电阻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仪表
      • 串联在电路中
      • 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 不能直接接在电源两端(相当于短路)
      • 量程的选择:选择合适的量程,使指针在刻度盘中央附近
    •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压的仪表
      • 并联在电路中
      • 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 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测量电源电压)
      • 量程的选择:选择合适的量程,使指针在刻度盘中央附近

二、 欧姆定律

  • 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公式: I = U/R
    • I:电流(单位:安培 A)
    • U:电压(单位:伏特 V)
    • R:电阻(单位:欧姆 Ω)
  • 理解:
    • U 一定时,I ∝ 1/R
    • R 一定时,I ∝ U
    • R = U/I 是电阻的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电阻大小只与导体自身因素有关(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与U和I无关。
  • 应用:
    • 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 分析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变化关系
    • 设计简单的电路
  • 测量电阻的原理:伏安法测电阻

三、 电功率

  • 定义: 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公式: P = W/t = UI
    • P:电功率(单位:瓦特 W)
    • W:电功(单位:焦耳 J)
    • t:时间(单位:秒 s)
    • U:电压(单位:伏特 V)
    • I:电流(单位:安培 A)
  • 单位:
    • 瓦特 (W)、千瓦 (kW)
    • 换算关系: 1kW = 1000W
  • 常用公式推导:
    • P = I²R (通过欧姆定律替换U)
    • P = U²/R (通过欧姆定律替换I)
  • 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 额定电压 (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 额定功率 (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 实际电压 (U实):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
    • 实际功率 (P实):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 (正常工作)
    •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 (可能损坏)
    •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 (无法正常工作)
  • 电热与焦耳定律
    •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叫做焦耳热
    •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 公式:Q = I²Rt
      • Q: 电热(焦耳 J)
      • I:电流(安培 A)
      • R:电阻(欧姆 Ω)
      • t:时间(秒 s)
    • 电热的应用:电饭锅、电热毯、电热水器等
    • 电热的防止:电视机、电脑等散热装置

四、 电能

  • 定义: 电流所做的功。
  • 符号: W
  • 单位:
    • 焦耳 (J)、千瓦时 (kW·h)(度)
    • 换算关系: 1kW·h = 3.6 × 10⁶ J
  • 公式:
    • W = UIt
    • W = Pt
    • W = I²Rt
    • W = U²/R * t
  • 测量电能的方法: 电能表(电度表)
    • 电能表参数的意义:
      • “220V”:表示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 “10(20)A”:表示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短时间内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不能超过20A。
      • “50Hz”:表示电能表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 “600revs/kW·h”:表示接在该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圈。
  • 家庭电路:
    • 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用电器、插座
    • 各部分的作用:进户线(火线、零线),电能表(计量用电量),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保险装置(防止电路过载或短路),用电器(消耗电能),插座(提供电源)
    • 安全用电:
      •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 保险丝的作用:当电路中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熔断保险丝,切断电路。
      • 安全用电原则:不湿手触摸电器,不乱接乱拉电线,发现有人触电,首先切断电源。

五、 电路故障分析

  • 常见故障: 短路、断路
  • 判断方法:
    • 电流表:示数为零,可能断路;示数过大,可能短路
    • 电压表:示数为零,可能断路或短路;示数为电源电压,可能断路
    • 灯泡:不亮,可能断路或短路;很亮,可能电压过高。
  • 排除故障的步骤:
    • 明确故障现象
    • 分析可能原因
    • 逐步排查
    • 确认故障位置

这份思维导图旨在梳理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的核心概念,方便复习和理解。建议结合课本和练习题进行巩固。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大寒节气思维导图图片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