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第一到五单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第一到五单元》

第一单元:测量

一、长度单位

  • 1. 认识毫米、分米:
    • 毫米(mm): 测量很短的长度,如硬币厚度。
    • 分米(dm): 介于厘米和米之间,1分米=10厘米。
  • 2.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 1厘米(cm) = 10毫米(mm)
    • 1分米(dm) = 10厘米(cm)
    • 1米(m) = 10分米(dm) = 100厘米(cm)
    • 1千米(km) = 1000米(m)
  • 3. 单位换算:
    • 大单位化小单位:乘进率。例如,2米 = 2 × 100 = 200厘米
    • 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例如,300厘米 = 300 ÷ 100 = 3米
  • 4. 实际测量:
    • 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 估测物体的长度。
    • 测量较长距离用千米。
  • 5. 解决问题:
    • 涉及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问题,如计算周长、长度比较等。
    • 注意审题,确定使用正确的单位。

二、质量单位

  • 1. 认识吨:
    • 吨(t): 计量较重的物体,如卡车、轮船的载重。
  • 2. 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 1千克(kg) = 1000克(g)
    • 1吨(t) = 1000千克(kg)
  • 3. 单位换算:
    • 大单位化小单位:乘进率。例如,3吨 = 3 × 1000 = 3000千克
    • 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例如,5000千克 = 5000 ÷ 1000 = 5吨
  • 4. 感受单位:
    • 实际感受1克、1千克、1吨的重量,例如,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1千克。
  • 5. 解决问题:
    • 涉及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问题,如计算重量、比较轻重等。
    • 注意审题,选择合适的单位。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口算加减法

  • 1.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 例如:30 + 40 = 70,800 - 200 = 600
  • 2. 估算:
    • 将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进行估算。
    • 例如:49 + 32 ≈ 50 + 30 = 80

二、笔算加法

  • 1. 两位数加两位数:
    • 相同数位对齐。
    • 从个位加起。
    • 满十向十位进一。
  • 2. 三位数加三位数:
    • 相同数位对齐。
    • 从个位加起。
    • 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 3. 连续进位加法:
    • 注意进位,不要漏加。
  • 4. 验算:
    • 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 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笔算减法

  • 1. 两位数减两位数:
    • 相同数位对齐。
    • 从个位减起。
    •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十。
  • 2. 三位数减三位数:
    • 相同数位对齐。
    • 从个位减起。
    • 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
  • 3. 连续退位减法:
    • 注意退位,不要漏减。
  • 4. 验算:
    • 用差加上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 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四、解决问题

  • 1. 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
    •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 也可以使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
  • 2. 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 审题,理解题意,确定是求总数还是求剩余。
    • 列式计算,并写出单位名称。

第三单元:四边形

一、认识四边形

  • 1. 四边形的定义:
    • 有四条直的边。
    • 有四个角。
  • 2. 四边形的特点:
    • 对边可能平行也可能不平行。
    • 角的大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

  • 1. 长方形的特点:
    • 对边相等。
    • 四个角都是直角。
  • 2. 正方形的特点:
    • 四条边都相等。
    • 四个角都是直角。
    •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平行四边形

  • 1.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 对边平行且相等。
    • 对角相等。
  • 2. 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 容易变形。

四、周长

  • 1. 周长的概念:
    •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 2. 长方形的周长:
    •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宽) × 2 或 长方形的周长= 长+长+宽+宽
  • 3. 正方形的周长:
    •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 4
  • 4. 一般四边形的周长:
    • 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 5. 解决问题:
    • 计算图形的周长。
    • 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用篱笆围菜地等。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 1. 余数的概念:
    • 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
  • 2.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3.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分到最后不够分的时候,剩余的物体数量。
  • 4. 竖式计算:
    •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 商要写在被除数对应数位的上面。
  • 5. 解决问题:
    • 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租船、分东西等。
    • 注意审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答案,例如,进一法。

二、试商

  • 1. 确定商:
    • 利用乘法口诀,确定商。
  • 2. 调整商:
    • 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说明商小了,需要调大。
    • 如果商与除数的乘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大了,需要调小。

第五单元:时、分、秒

一、认识秒

  • 1. 秒的认识:
    • 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 钟面上最细的针是秒针。
  • 2. 秒与分的关系:
    • 1分 = 60秒
  • 3. 感受1秒有多长:
    • 眨一下眼大约1秒。
    • 做一次深呼吸大约几秒。

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 1. 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 1时 = 60分
    • 1分 = 60秒
  • 2. 单位换算:
    • 大单位化小单位:乘进率。例如,2时 = 2 × 60 = 120分
    • 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例如,180分 = 180 ÷ 60 = 3时

三、计算经过的时间

  • 1. 经过时间的计算:
    • 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 = 经过的时间
  • 2. 时间的加减法:
    • 注意单位统一,例如,将分钟化为秒。
    • 注意进位和退位。

四、解决问题

  • 1. 用时间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 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 计算做某件事情需要的时间。
    • 注意审题,明确开始和结束时间。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对牛弹琴思维导图内容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