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思维导图
《铝的思维导图》
一、铝的概述
1.1 定义
- 银白色轻金属
- 元素符号:Al
- 原子序数:13
- 原子量:26.98
1.2 发现历史
- 1825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首次获得不纯的金属铝
- 1827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riedrich Wöhler)利用金属钾还原无水氯化铝制得纯铝
- 命名来源:拉丁语 alumen (明矾)
1.3 自然界存在
- 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仅次于氧和硅
- 主要以铝硅酸盐和氧化铝的形式存在,如:
二、铝的物理性质
2.1 颜色与光泽
2.2 密度
2.3 熔点与沸点
2.4 延展性与可塑性
2.5 导电性与导热性
2.6 其他物理性质
三、铝的化学性质
3.1 铝的活性
3.2 与氧气反应
- 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防止进一步氧化 (钝化)
- 在高温下与氧气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白光
3.3 与酸反应
- 能与稀盐酸、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氢气和铝盐
- 2Al + 6HCl → 2AlCl₃ + 3H₂↑
- 2Al + 3H₂SO₄ → Al₂(SO₄)₃ + 3H₂↑
- 在浓硫酸和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现象
3.4 与碱反应
- 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和氢气
- 2Al + 2NaOH + 2H₂O → 2NaAlO₂ + 3H₂↑
3.5 与氧化物反应
- 铝热反应:在高温下,铝可以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
- 2Al + Fe₂O₃ → Al₂O₃ + 2Fe (放热反应)
- 应用:冶炼难熔金属,焊接钢轨
3.6 与非金属反应
- 与卤族元素反应:与氯气、溴等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铝
- 与硫反应:高温下与硫反应生成硫化铝
四、铝的制备
4.1 工业制法
- 电解氧化铝 (Hall-Héroult process)
- 氧化铝来自铝土矿的提纯
- 电解质:氧化铝溶解在熔融的冰晶石 (Na₃AlF₆) 中
- 阳极:碳电极 (C + O²⁻ → CO₂↑)
- 阴极:铁槽 (Al³⁺ + 3e⁻ → Al)
- 总反应:2Al₂O₃(熔融) → 4Al + 3O₂↑
4.2 铝土矿提纯
- 拜耳法 (Bayer process)
- 铝土矿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高温高压下溶解氧化铝
- Al₂O₃ + 2NaOH → 2NaAlO₂ + H₂O
- 过滤分离出不溶性杂质
- 向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酸化,使偏铝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铝沉淀
- NaAlO₂ + CO₂ + 2H₂O → Al(OH)₃↓ + NaHCO₃
- 氢氧化铝沉淀煅烧脱水,得到纯净的氧化铝
- 2Al(OH)₃ → Al₂O₃ + 3H₂O
五、铝的用途
5.1 航空航天
- 制造飞机、火箭、卫星等
- 利用其低密度、高强度和耐腐蚀性
5.2 交通运输
- 汽车车身、火车车厢、船舶结构
- 减轻重量,提高燃油效率
5.3 建筑
5.4 电力工业
5.5 包装
5.6 日常生活
5.7 铝合金
- 铝与其他金属(如:铜、镁、硅、锰)组成的合金
- 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和耐腐蚀性
- 应用广泛
六、铝的化合物
6.1 氧化铝 (Al₂O₃)
- 性质:
-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 硬度高,熔点高
- 不溶于水
- 用途:
6.2 氢氧化铝 (Al(OH)₃)
- 性质:
- 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 不溶于水
- 用途:
- 医药 (治疗胃酸过多)
- 净水剂
- 阻燃剂
- 制取氧化铝的原料
6.3 氯化铝 (AlCl₃)
6.4 明矾 (KAl(SO₄)₂·12H₂O)
- 性质:
- 含有结晶水的复盐
- 易溶于水
- 水解产生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
- 用途:
七、铝的回收利用
7.1 回收意义
7.2 回收方法
- 物理回收:将废铝熔化后重新铸造
- 化学回收:将废铝转化为其他铝化合物
7.3 回收现状
八、铝的未来发展
8.1 新型铝合金
- 开发更高强度、更高耐腐蚀性的铝合金
- 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8.2 铝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8.3 铝的精细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