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地理风成地貌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风成地貌
一级分支:形成原理与条件
-
风力作用
- 搬运:
- 方式:滚动、跳跃、悬浮
- 与颗粒大小的关系:颗粒越小,越容易被搬运;颗粒越大,越难被搬运。
- 风力大小的影响:风力越大,搬运能力越强。
- 侵蚀:
- 方式:风蚀(风力直接吹蚀)、磨蚀(风沙磨蚀)
- 影响因素:岩石类型、植被覆盖、风力强度
- 风蚀洼地:地面岩石被风力侵蚀形成的凹地。
- 堆积:
- 方式:风力减弱,搬运物质沉积。
- 影响因素:地形、植被、风力变化
- 堆积地貌的分布:风力减弱的地区,如背风坡、植被覆盖区。
- 搬运:
-
气候条件
- 干旱、半干旱气候:
- 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利于风力作用。
- 蒸发旺盛:土壤干燥,易被风力带走。
- 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提供丰富的风沙物质。
- 季风气候区(特定季节):
- 冬季风强盛,利于风力作用。
- 春季干旱少雨,易发生沙尘暴。
- 干旱、半干旱气候:
-
地表条件
- 地表裸露:
- 植被覆盖率低:减少风力阻挡,利于风力侵蚀和搬运。
- 土壤干燥:易被风力吹走,形成风沙源。
- 地表物质:
- 沙源充足:沙漠、戈壁、干涸河床等。
- 颗粒大小:以细沙、粉沙为主,易被风力搬运。
- 地形平坦:利于风力作用,降低风力阻力。
- 地表裸露:
二级分支:主要风成地貌类型
-
风蚀地貌
- 风蚀柱:
- 形成:差异风蚀作用,较坚硬部分保留,形成柱状地貌。
- 特征:顶部较宽,底部较窄,形状各异。
- 分布:常见于岩性差异大的地区。
- 风蚀蘑菇:
- 形成:近地面风沙磨蚀强烈,顶部侵蚀较弱,形成蘑菇状地貌。
- 特征:底部细小,顶部宽大。
- 分布:常见于沙漠地区。
- 风蚀洼地(雅丹地貌):
- 形成:长期风蚀作用,形成沟槽相间的地貌。
- 特征:沟槽平行排列,长短不一,深浅不同。
- 分布:常见于极干旱地区。
- 戈壁滩:
- 形成:地表细沙被风吹走,留下砾石、卵石。
- 特征:表面覆盖砾石,地表坚硬。
- 分布:常见于沙漠边缘。
- 风蚀柱:
-
风积地貌
- 沙丘:
- 形成:风力携带的沙粒遇到障碍物堆积而成。
- 类型:
-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
- 纵向沙丘(线状沙丘):受定向风影响,形成平行排列的沙丘。
- 金字塔形沙丘:多方向风作用,形成复杂的沙丘。
- 移动方向:向背风坡方向移动。
- 沙垄:
- 形成:比沙丘更大规模的沙堆积体。
- 特征:长度、宽度、高度都大于沙丘。
- 分布:常见于沙漠腹地。
- 黄土堆积:
- 形成:风力携带的黄土颗粒远距离搬运,堆积而成。
- 特征: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 分布:中国黄土高原。
- 沙丘:
三级分支:风成地貌的分布
-
全球分布
- 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 撒哈拉沙漠
- 澳大利亚中部
- 中亚地区
- 美国西南部
- 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
中国分布
- 西北地区:
- 塔克拉玛干沙漠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河西走廊
- 华北地区:
- 黄土高原
- 京津冀地区(受沙尘暴影响)
- 内蒙古地区:
- 巴丹吉林沙漠
- 腾格里沙漠
- 西北地区:
四级分支:风成地貌的影响与防治
-
积极影响
- 研究地质历史的窗口:风积地层记录着气候变化的信息。
- 旅游资源:独特的风成地貌景观。
- 潜在的矿产资源:沙丘中可能含有重矿物。
-
消极影响
- 土地沙漠化: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 沙尘暴: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运输。
- 埋没村庄、道路:造成经济损失。
-
防治措施
- 生物措施:
- 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土壤侵蚀。
- 建立防护林带:阻挡风沙,保护农田。
- 工程措施:
- 设置沙障:降低风速,减少沙丘移动。
- 修建水利工程:改善土壤湿度,利于植被生长。
- 管理措施:
- 合理放牧:防止过度放牧,破坏植被。
-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 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沙尘暴信息,减少损失。
- 生物措施:
总结:
风成地貌是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了解其形成原理、主要类型、分布以及影响和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