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维导图历史 七年级

《初中思维导图历史 七年级》

一、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1. 人类起源与演变

  • 关键词: 早期人类、猿人、晚期智人、劳动创造人
    • 内容:
      • 非洲是人类起源地,逐步演化。
      • 猿人(如元谋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 晚期智人(如山顶洞人):掌握磨制石器、懂得人工取火、出现原始艺术。
      • 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促进大脑发育、语言产生、社会形成。

2. 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 关键词: 农业、畜牧业、定居生活、原始社会
    • 内容:
      • 原始农业:
        • 种植水稻(河姆渡遗址)
        • 种植粟(半坡遗址)
        •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 原始畜牧业:驯养家畜。
      • 定居生活:促进了村落的形成和发展。
      • 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萌芽。

3.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 关键词: 黄帝、炎帝、尧、舜、禹、禅让制
    • 内容:
      • 黄帝和炎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传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战胜蚩尤,统一中原。
      • 尧、舜、禹: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能之人。
      • 大禹治水:体现了禹的卓越才能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 关键词: 夏朝、禹、启、王位世袭制
    • 内容:
      • 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诞生,中国进入文明时代。
      • 王位世袭制: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 夏朝的统治:设有官职,建立军队,制定刑法,维护统治。

2. 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

  • 关键词: 商朝、汤、盘庚迁殷、纣王、牧野之战、西周
    • 内容:
      • 商朝建立:汤灭夏,建立商朝。
      • 盘庚迁殷:稳定政局,商朝进入鼎盛时期。
      • 纣王的暴政:沉迷酒色,残暴统治,激化社会矛盾。
      • 武王伐纣:周武王联合诸侯,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商朝灭亡。

3. 西周的分封制

  • 关键词: 西周、分封制、等级制度、宗法制
    • 内容:
      • 西周建立:周武王建立西周。
      • 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士。
      • 分封制的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 分封制的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4. 东周的衰落

  • 关键词: 东周、平王东迁、春秋、战国
    • 内容:
      • 平王东迁: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争频繁,但也促进了社会变革和统一趋势。

三、春秋战国的纷争

1.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 关键词: 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
    • 内容:
      • 铁器和牛耕:生产力提高,农业发展。
      •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诸侯争霸:
        •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
        • 影响:社会动荡,但也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2. 战国七雄

  • 关键词: 战国七雄、合纵连横、商鞅变法
    • 内容: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 合纵连横: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采取合纵(联合抗秦)和连横(依附秦国)的策略。
      • 商鞅变法:
        • 背景:秦国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 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
        • 影响:秦国国力大增,为后来统一奠定了基础。

3. 百家争鸣

  • 关键词: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
    • 内容:
      • 背景:社会大变革,各学派为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 主要思想家:
        • 孔子:儒家创始人,主张“仁政”,提倡“以德治国”,重视教育。
        • 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 老子:道家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
        • 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依法治国”。
      • 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统一国家的建立

1. 秦始皇的功与过

  • 关键词: 秦始皇、统一、中央集权、暴政
    • 内容:
      • 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皇帝制度:确立皇帝的最高统治地位。
        • 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三公九卿,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 郡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 修筑长城: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
      •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加强统治。
      • 秦始皇的评价:功大于过,统一是其主要功绩,但暴政也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2. 秦朝的灭亡

  • 关键词: 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 内容:
      • 原因:秦始皇的暴政,徭役赋税繁重,激化社会矛盾。
      • 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五、早期国家的统治政策

1.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关键词: 汉武帝、大一统、推恩令、盐铁官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内容:
      •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增加财政收入。
      •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维护边境安宁。
      • 作用: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 张骞通西域

  • 关键词: 张骞、丝绸之路
    • 内容:
      •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 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西域,到达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通道。
      • 丝绸之路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这些是七年级历史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这些关键词和内容制作更详细的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和理解。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天文知识思维导图,六年级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