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思维导图初二

《中国历史思维导图初二》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221年)

A.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 - 约公元前1600年)

  • 开端:禹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王朝的开始。
  • 制度: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 政治特点: 王权统治,维护奴隶主利益。
  • 文化: 农业发展,青铜器制作。

B.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 - 约公元前1046年)

  • 建立:汤建立。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 政治:
    • 奴隶制社会发展。
    • 设置官职,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 迷信鬼神,占卜盛行。
  • 经济:
    • 农业: 种植粟、麦等农作物。
    • 手工业:青铜器制造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代表。
    • 商业:出现原始商业活动。
  • 文化:
    • 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 历法:已知有闰月。

C. 西周(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771年)

  • 建立:周武王姬发建立。
  • 政治制度:
    • 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有管理地方的权力,需向周王进贡并服从调兵。
    • 等级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秩序。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
  • 经济:井田制。
  • 衰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D.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476年):
    •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 文化:
      • 孔子:儒家创始人,提出“仁”和“礼”的学说。
      • 老子:道家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
      • 《春秋》:儒家经典。
  •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 政治:
      • 七雄争霸:齐、楚、燕、韩、赵、魏、秦。
      • 变法运动: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使秦国强大起来。
    •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 文化:
      • 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相互争论,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仁政”学说。
      • 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人性恶”。
      • 《道德经》:道家经典。
      •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
      • 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工程。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A.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 建立: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政治:
    • 皇帝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 中央集权制度:
      • 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 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法律:严刑峻法。
    • 思想: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 经济:
    •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 修建驰道和直道,便利交通。
    • 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
  • 文化:
    • 统一文字:小篆。
    • 修建长城,防御匈奴。
    • 秦始皇陵兵马俑。
  • 灭亡:秦二世胡亥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B. 汉朝(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 西汉(公元前202年 - 公元8年):
    • 建立:刘邦建立。
    • 政治:
      • 休养生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
      • “文景之治”:经济繁荣,国力增强。
      • 汉武帝时期:
        • 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 抗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多次打击匈奴。
        • 开辟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 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
    • 文化:
      • 史学:《史记》,司马迁著。
      • 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术。
  • 新朝(公元8年 - 公元23年):王莽改制失败。
  • 东汉(公元25年 - 公元220年):
    • 建立:刘秀建立。
    • 政治:
      • 光武中兴:刘秀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社会稳定。
    • 文化:
      • 佛教传入中国。
      • 张衡发明地动仪。
    • 衰落:外戚和宦官专权,农民起义,东汉灭亡。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 - 公元589年)

A.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 - 公元280年)

  • 魏(220年 - 266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
  • 蜀(221年 - 263年):刘备建立,定都成都。
  • 吴(229年 - 280年):孙权建立,定都建业(今南京)。
  • 赤壁之战:曹操南下,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 统一: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 西晋(公元266年 - 公元316年)

  • 建立:司马炎建立。
  • 统治:八王之乱,社会动荡。
  • 灭亡:匈奴攻破洛阳,西晋灭亡。

C. 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 - 公元420年)

  • 东晋:
    • 建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
    • 特点:门阀士族政治。
    • 代表事件: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
  • 十六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 - 公元589年)

  • 南朝:宋、齐、梁、陈,先后定都建康。
  •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特点:
    • 政权更迭频繁。
    • 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汉化。
    • 江南经济开发。
    • 佛教盛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四、隋唐时期(公元581年 - 公元907年)

A. 隋朝(公元581年 - 公元618年)

  • 建立:隋文帝杨坚建立。
  • 统一: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时期。
  • 政治:
    • 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 科举制: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 经济:
    • 开凿大运河:连接南北方,促进经济发展。
  • 灭亡:隋炀帝暴政,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B. 唐朝(公元618年 - 公元907年)

  • 建立:唐高祖李渊建立。
  • 政治:
    •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 经济:
    • 农业:曲辕犁、筒车等先进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发展。
    • 手工业: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远销海外。
    • 商业: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际大都市。
  • 文化:
    • 佛教、道教盛行。
    • 诗歌: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
    • 书法:颜真卿、柳公权等著名书法家。
    • 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等著名画家。
    • 雕塑:莫高窟。
    • 对外交流:玄奘西游取经,鉴真东渡日本。
  • 衰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由盛转衰。

五、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 - 公元960年)

  •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十国:南方割据政权。
  • 特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人物关系图谱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