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生物思维导图
《初一上册生物思维导图》
一、 生命的世界
1. 生物的特征
- 定义: 能够表现出生命现象的物体。
- 基本特征:
- 生命需要营养:
- 生物能进行呼吸:
- 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多数生物)
- 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应激性
- 例子:含羞草叶片受触碰收缩,人看到酸梅分泌唾液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 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 生物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 生物: 具有上述生物特征的物体
- 非生物: 不具备上述生物特征的物体
- 注意:
- 生物和非生物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 病毒属于生物(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命特征)
3. 生物分类的重要性
- 目的: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便于研究和利用生物。
- 原则: 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遗传特征等进行分类。
- 基本单位: 种 (species)
4. 常见的生物类群
- 植物:
-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如海带、紫菜
- 苔藓植物:有茎叶,无根,如葫芦藓
-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如肾蕨
- 种子植物:
-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如松树、柏树
- 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如小麦、苹果
- 动物:
- 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柱
- 腔肠动物:水螅、海蜇
- 扁形动物:涡虫
- 线形动物:蛔虫
- 环节动物:蚯蚓
- 软体动物:河蚌、乌贼
- 节肢动物:昆虫、虾
-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
- 微生物:
二、 生物与环境
1. 生态因素
- 定义: 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
- 分类:
- 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种内关系:合作、竞争
- 种间关系:捕食、寄生、共生、竞争
- 非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 光:植物光合作用,动物活动规律
-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
- 水:生物生存必需的物质
- 空气:生物呼吸和光合作用
- 土壤: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2. 环境适应
- 定义: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 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 适应具有相对性: 任何适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 例子:
- 沙漠植物根系发达,叶片退化成针状,减少水分蒸发
- 寒冷地区动物皮下脂肪厚,毛长而密,保温
- 变色龙体色随环境变化而改变
3. 生态系统
- 定义: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和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 组成:
-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 生物部分:
- 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 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 指腐生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废物。
- 类型:
- 森林生态系统
- 草原生态系统
- 海洋生态系统
- 淡水生态系统
- 农田生态系统
- 城市生态系统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 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捕食者。
-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网络。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 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
三、 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1.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 遗传多样性: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差异。
- 物种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直接价值: 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
- 间接价值: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生态服务功能。
- 潜在价值: 未知的利用价值。
3.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 栖息地丧失: 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等。
- 过度开发利用: 乱捕滥猎、过度放牧等。
- 环境污染: 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缺乏天敌,大量繁殖,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
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 迁地保护: 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在动物园、植物园等地方进行保护。
-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 加强法制建设: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
- 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