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呕吐思维导图
《中医呕吐思维导图》
Ⅰ. 病因病机
1. 外感因素
1.1. 感受寒邪
- 1.1.1. 特点:起病急骤,恶寒发热,脘腹冷痛,呕吐清水痰涎。
- 1.1.2. 病机:寒邪客胃,阳气受损,胃失和降。
- 1.1.3.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1.2. 感受暑湿
- 1.2.1. 特点:身热烦渴,头昏胸闷,脘痞纳呆,呕吐酸馊。
- 1.2.2. 病机:暑湿困脾,脾胃升降失司。
- 1.2.3.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清暑祛湿汤加减。
1.3. 感受风热
- 1.3.1. 特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呕吐物黄稠。
- 1.3.2. 病机:风热犯胃,胃气上逆。
- 1.3.3. 代表方:银翘散、清胃泻火汤加减。
2. 内伤因素
2.1. 饮食不节
- 2.1.1. 饮食停滞
- 2.1.1.1. 特点:嗳腐吞酸,脘腹胀满,呕吐酸腐食物。
- 2.1.1.2. 病机: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胃气壅滞。
- 2.1.1.3. 代表方: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
- 2.1.2.1. 特点:脘腹冷痛,呕吐清水,喜温喜按。
- 2.1.2.2. 病机:寒湿内生,损伤脾阳,运化失职。
- 2.1.2.3.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2.2. 情志失调
- 2.2.1. 肝气犯胃
- 2.2.1.1. 特点:胸胁胀满,嗳气频作,呕吐与情志相关。
- 2.2.1.2.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 2.2.1.3. 代表方:逍遥散、越鞠丸加减。
2.3. 脾胃虚弱
- 2.3.1. 脾胃气虚
- 2.3.1.1. 特点:食欲不振,食后脘胀,呕吐清水或食物,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 2.3.1.2. 病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常。
- 2.3.1.3.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 2.3.2.1. 特点: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畏寒肢冷。
- 2.3.2.2. 病机: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运化无力。
- 2.3.2.3. 代表方: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加减。
- 2.3.3.1. 特点:口干咽燥,嘈杂不适,食少纳呆,呕吐黏液。
- 2.3.3.2. 病机: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虚火上炎。
- 2.3.3.3. 代表方:麦门冬汤、益胃汤加减。
2.4. 其他脏腑病变
- 2.4.1. 痰饮内停
- 2.4.1.1. 特点:胸脘痞闷,眩晕心悸,呕吐痰涎。
- 2.4.1.2. 病机:痰饮内生,上犯于胃,胃气上逆。
- 2.4.1.3.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 2.4.2.1. 特点:呕吐物呈咖啡色或血色,伴有疼痛。
- 2.4.2.2. 病机:瘀血阻滞,胃络受损。
- 2.4.2.3. 代表方:失笑散、丹参饮加减。
Ⅱ. 辨证论治
1. 辨证要点
1.1. 辨别寒热虚实
- 1.1.1. 寒证:呕吐清水,喜温喜按,舌淡苔白。
- 1.1.2. 热证:呕吐黄稠,口渴,舌红苔黄。
- 1.1.3. 虚证:呕吐反复发作,神疲乏力,舌淡苔薄。
- 1.1.4. 实证:呕吐急骤,脘腹胀满,舌苔厚腻。
1.2. 辨别脏腑病位
- 1.2.1. 胃: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呕吐物与饮食有关。
- 1.2.2. 肝: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呕吐与情志相关。
- 1.2.3. 脾: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
1.3. 观察呕吐物性状
- 1.3.1. 清水:多为寒证或脾胃虚弱。
- 1.3.2. 酸腐食物:多为饮食积滞。
- 1.3.3. 黄稠:多为热证。
- 1.3.4. 痰涎:多为痰饮内停。
- 1.3.5. 血色:多为瘀血阻滞或胃络受损。
2. 治疗原则
2.1. 和胃降逆
2.2. 辨证施治
2.3. 顾护正气
3. 分证论治
3.1. 寒邪犯胃
- 3.1.1. 治法:散寒止呕。
- 3.1.2.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物:藿香、苏叶、陈皮、半夏、生姜等。
3.2. 暑湿伤中
- 3.2.1. 治法:清暑化湿,和胃降逆。
- 3.2.2. 方药:藿香正气散、清暑祛湿汤加减。常用药物:藿香、佩兰、厚朴、半夏、滑石、甘草等。
3.3. 饮食停滞
- 3.3.1.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 3.3.2. 方药: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常用药物: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枳实、厚朴等。
3.4. 肝气犯胃
- 3.4.1.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 3.4.2. 方药:逍遥散、越鞠丸加减。常用药物:柴胡、当归、白芍、薄荷、香附、川芎等。
3.5. 脾胃虚弱
- 3.5.1. 脾胃气虚:
- 3.5.1.1.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 3.5.1.2.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甘草等。
- 3.5.2.1.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 3.5.2.2. 方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加减。常用药物: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附子等。
- 3.5.3.1.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 3.5.3.2. 方药:麦门冬汤、益胃汤加减。常用药物:麦冬、沙参、玉竹、生地、冰糖等。
3.6. 痰饮内停
- 3.6.1. 治法:化痰降逆,健脾利湿。
- 3.6.2.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药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半夏、陈皮等。
3.7. 瘀血阻滞
- 3.7.1.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呕。
- 3.7.2. 方药:失笑散、丹参饮加减。常用药物:五灵脂、蒲黄、丹参、砂仁等。
Ⅲ. 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
2. 食疗
- 2.1. 寒证:生姜红糖水。
- 2.2. 热证:绿豆汤。
- 2.3. 脾胃虚弱:小米粥、山药粥。
3. 注意事项
3.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3.2.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3. 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3.4.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