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导图》
一、中医基础理论
1.1 阴阳五行学说
1.1.1 阴阳学说
- 概念: 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阴阳消长
- 运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治疗
- 脏腑阴阳归属:
- 脏:阴(藏精气)
- 腑:阳(传化物)
- 背:阳
- 腹:阴
1.1.2 五行学说
- 概念: 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乘侮制化
- 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脏腑五行归属:
- 木:肝、胆
- 火:心、小肠
- 土:脾、胃
- 金:肺、大肠
- 水:肾、膀胱
1.2 脏腑学说
1.2.1 五脏
- 心: 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 肝: 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 脾: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液为涎
-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 肾: 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
1.2.2 六腑
- 胆: 贮藏、排泄胆汁
- 胃: 受纳、腐熟水谷
- 小肠: 分清泌浊
- 大肠: 传导糟粕
- 膀胱: 贮尿、排尿
- 三焦: 疏通水道,运行元气
1.2.3 奇恒之腑
- 脑: 元神之府
- 髓: 充养骨骼
- 骨: 支撑形体
- 脉: 运行气血
- 胆: (重复,应与六腑合并处理)
- 女子胞: 孕育胎儿
1.3 气血津液学说
1.3.1 气
- 概念: 运行于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
- 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 气机: 升降出入
1.3.2 血
- 概念: 运行于脉中的红色液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
- 生成: 水谷精微、营气、津液化生
- 运行: 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
1.3.3 津液
- 概念: 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作用
- 生成: 饮食水谷化生
- 输布: 脾主运化,肺主宣降,肾主水液
1.4 经络学说
- 概念: 运行气血、联系脏腑肢体的通路
- 分类:
- 十二正经
- 奇经八脉
- 经别
- 经筋
- 皮部
二、中医诊断学
2.1 四诊
2.1.1 望诊
- 望神: 观察精神状态
- 望色: 观察面色、舌色
- 望形体: 观察体型、姿态
- 望舌: 观察舌质、舌苔
2.1.2 闻诊
- 听声音: 咳嗽、喘息、语音
- 嗅气味: 口臭、体味
2.1.3 问诊
- 问病史: 起病时间、病程、既往史
- 问症状: 寒热、疼痛、饮食、睡眠、二便
- 问个人史: 生活习惯、饮食偏好
2.1.4 切诊
- 脉诊: 寸关尺、浮沉迟数
- 触诊: 腹诊、按压痛
2.2 八纲辨证
- 阴阳: 辨别疾病的性质
- 表里: 辨别疾病的部位深浅
- 寒热: 辨别疾病的性质
- 虚实: 辨别正气盛衰与邪气强弱
2.3 脏腑辨证
- 心与小肠病证: 心悸,胸闷,失眠,舌尖红
- 肺与大肠病证: 咳嗽,喘息,便秘,舌苔薄白
- 脾与胃病证: 纳呆,腹胀,便溏,舌苔腻
- 肝与胆病证: 胁痛,易怒,黄疸,舌红苔黄
- 肾与膀胱病证: 腰膝酸软,遗尿,水肿,舌淡
2.4 气血津液辨证
- 气虚: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苔白
- 血虚: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唇甲色淡
- 气滞: 胀痛,走窜不定
- 血瘀: 刺痛,固定不移
- 津液不足: 口干舌燥,便秘
- 水湿停滞: 水肿,小便不利
三、中医治疗学
3.1 治则治法
- 扶正祛邪: 补虚泻实
- 调整阴阳: 补阳泻阴,补阴泻阳
- 调整脏腑: 补益,疏泄,清热,祛寒
- 调整气血: 补气,养血,行气,活血
- 调整津液: 利水,滋阴,祛湿
3.2 中药
- 药物分类:
- 解表药
- 清热药
- 泻下药
- 祛风湿药
-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开窍药
- 补益药
- 理气药
- 活血化瘀药
- 止血药
- 安神药
- 收涩药
- 驱虫药
- 涌吐药
- 药物性能: 四气五味
- 配伍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3.3 方剂
- 方剂分类:
- 解表剂
- 泻下剂
- 和解剂
- 清热剂
- 温里剂
- 补益剂
- 固涩剂
- 理气剂
- 理血剂
- 祛湿剂
- 祛痰剂
- 安神剂
- 开窍剂
- 驱虫剂
- 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
3.4 针灸
- 腧穴: 十四经穴,经外奇穴
- 针法: 补法,泻法,平补平泻
- 灸法: 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
- 适应症: 疼痛,麻木,功能障碍
3.5 推拿
- 手法: 按摩,推拿,揉捏,拍打
- 适应症: 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6 其他疗法
- 食疗: 根据辨证施膳
- 气功: 调整呼吸,意念,形体
- 拔罐: 祛风散寒,活血化瘀
四、中医预防学
- 未病先防: 养生保健,调摄情志
- 既病防变: 早诊断,早治疗
- 病后防复: 康复调理,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