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导则思维导图》
一、总览: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体系
1.1 导则体系构成
- 1.1.1 总纲性导则: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2.1)
- 核心内容:
- 环评工作程序
- 评价等级确定
- 评价范围确定
- 环境要素筛选
- 评价重点确定
- 评价方法选择
- 报告书编制要求
- 核心内容: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2.1)
- 1.1.2 专业导则:
- 大气环境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
- 地表水环境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 2.3)
- 地下水环境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
- 声环境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
- 生态环境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
- 土壤环境
-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导则》(HJ 25.1)
-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 25.2)
-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修复技术导则》(HJ 25.3)
- 固体废物
-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 大气环境
1.2 导则之间的关系
- 1.2.1 总纲性导则的指导作用:
- 统领全局,指导专业导则的应用。
- 1.2.2 专业导则的细化作用:
- 针对特定环境要素,提供更详细的技术方法和要求。
- 1.2.3 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环评工作:
- 总纲性导则提供框架,专业导则填充内容。
二、总纲导则(HJ 2.1)精要
2.1 环评工作程序
- 2.1.1 准备阶段:
- 研究相关文件:法律法规、规划、标准等。
- 初步工程分析:了解项目基本情况。
- 环境现状调查:初步了解项目周边环境状况。
- 筛选评价因子: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环境要素。
- 确定评价等级:根据项目环境影响程度确定。
- 公众参与:初步征求公众意见。
- 2.1.2 正式评价阶段:
- 详细工程分析:深入了解项目工艺、设备、污染物排放等。
- 详细环境现状调查:更加全面地了解项目周边环境状况。
-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运用模型、类比等方法预测项目环境影响。
- 环境保护措施论证:提出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分析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成本和效益。
-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制定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 公众参与: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 2.1.3 报告书编制阶段:
- 撰写报告书:按照规范格式,完整、准确地记录环评过程和结论。
- 2.1.4 报告书审批阶段:
- 提交报告书:向环保主管部门提交环评报告书。
- 专家评审:专家对报告书进行评审。
- 报告书修改: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报告书。
- 报告书批复:环保主管部门对报告书进行批复。
2.2 评价等级确定
- 2.2.1 建设项目特征:
- 行业类别
- 生产规模
- 污染排放量
- 选址敏感性
- 2.2.2 环境敏感程度:
- 生态敏感区
- 环境质量超标区
- 人群密集区
- 自然保护区
- 2.2.3 评价等级划分:
- 一级:环境影响重大
- 二级:环境影响较大
- 三级:环境影响较小
- 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很小
2.3 评价范围确定
- 2.3.1 环境要素:
- 大气环境
- 地表水环境
- 地下水环境
- 声环境
- 生态环境
- 土壤环境
- 2.3.2 不同环境要素的评价范围确定原则:
- 大气:污染物扩散规律、气象条件等。
- 水:水文条件、污染物排放去向等。
- 声:噪声传播规律、声源强度等。
- 生态:生态系统敏感性、物种分布等。
- 2.3.3 确定原则:
- 科学性:基于科学依据,确保评价范围能够涵盖主要环境影响。
- 合理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避免评价范围过大或过小。
2.4 环境要素筛选与评价重点确定
- 2.4.1 环境要素筛选:
- 工程分析:识别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 环境现状调查:了解项目周边环境状况。
- 筛选原则:选择对环境影响显著的环境要素进行重点评价。
- 2.4.2 评价重点确定:
- 确定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 确定重点关注的环境保护目标。
- 针对重点环境影响因子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评价内容。
2.5 评价方法选择
- 2.5.1 预测模型:
- 大气扩散模型
- 水质模型
- 噪声模型
- 生态模型
- 2.5.2 类比分析:
- 借鉴类似项目的环评经验。
- 2.5.3 专家咨询:
- 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 2.5.4 现场监测:
- 实测环境质量数据。
2.6 报告书编制要求
- 2.6.1 内容完整:
- 包括环评工作的各个环节。
- 2.6.2 数据准确:
- 采用可靠的数据来源。
- 2.6.3 逻辑清晰:
- 论证过程严谨。
- 2.6.4 结论明确:
- 提出明确的环评结论。
- 2.6.5 格式规范:
- 符合环保主管部门的要求。
三、专业导则要点(以大气为例,HJ 2.2)
3.1 工作等级判定
- 3.1.1 污染源强:
- 排放量
- 排放浓度
- 排放高度
- 3.1.2 环境敏感程度:
- 环境功能区划
- 人口密度
- 敏感目标分布
- 3.1.3 评价等级:
- 一级、二级、三级,对应不同精度的评价要求
3.2 评价范围确定
- 3.2.1 关注区域:
- 根据污染物扩散模拟结果确定。
- 3.2.2 考虑因素:
- 地形地貌
- 气象条件
- 污染源分布
3.3 评价内容
- 3.3.1 现状调查:
-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 污染源调查
- 气象资料收集
- 3.3.2 影响预测:
- 污染物扩散模拟
-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评价
- 敏感目标影响评价
- 3.3.3 保护措施:
-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论证
- 减缓措施有效性评估
四、环评导则应用注意事项
- 4.1 紧跟最新导则版本:
- 环保部会不定期更新导则,务必使用最新版本。
- 4.2 结合项目实际情况:
- 灵活运用导则,不能生搬硬套。
- 4.3 注重公众参与:
- 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确保环评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 4.4 重视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 确保环评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能够有效实施。
- 4.5 持续改进:
- 不断总结环评经验,提高环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