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19课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 鲁迅《社戏》
主分支一:背景知识与作者
- 鲁迅
- 原名:周树人
- 字:豫才
- 笔名:鲁迅
- 浙江绍兴人
-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 作品:
-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 散文集:《朝花夕拾》
- 杂文集:《坟》、《华盖集》
- 理论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 特点:
- 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 冷峻的笔触和幽默的讽刺
- 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 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 时代背景
- 写作时间:1922年
- 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提倡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礼教和旧思想。
- 《朝花夕拾》
- 回忆性散文集
- 收录了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时代生活和青年时代求学经历的文章。
- 充满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旧社会批判的精神。
主分支二:内容概要与情节结构
- 内容概要:
- 讲述了“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时,和伙伴们一起看社戏的经历。
- 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乐趣,纯朴的民风,以及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
-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纯真友谊的赞美。
- 情节结构(时间顺序)
- 开端: “我”到外婆家看戏,但戏不好看。
- 发展: 赵庄小伙伴邀请“我”到赵庄去看戏。
- 高潮: 乘船夜航去看戏,途中偷豆,到达赵庄看戏。
- 结局: 看完戏后乘船返回,体会到看戏的乐趣。
- 情节结构(逻辑顺序)
- 不喜欢城市里的戏,期盼乡下社戏。
- 去赵庄看戏过程:
- 小伙伴们的邀请
- 月夜行船
- 偷豆
- 到达赵庄
- 看戏(描写简略)
- 月夜归航
- 归途吃豆,回味无穷,感叹看戏的快乐。
主分支三:人物形象分析
- “我”(鲁迅)
- 天真烂漫,充满好奇心。
- 对城市里的戏不感兴趣,渴望乡下纯朴的生活。
- 善于观察,感受能力强。
- 对农村生活充满美好的回忆。
- 双喜(主要人物,伙伴代表)
- 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 勇敢、机智,善于组织和安排。
- 是小伙伴们的领头人,充满活力。
- 充满童真童趣。
- 其他小伙伴
- 性格各异,但都纯真可爱。
- 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 体现了农村儿童的质朴和善良。
- 老旦
- 戏曲人物,侧面烘托了社戏的氛围。
- 外婆
- 慈祥和蔼,允许“我”去赵庄看戏,体现了对孩子的爱。
- 阿发
- 撑船者,技术娴熟,能说会道。
主分支四: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 主题思想
-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在农村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 赞美了农村儿童纯真质朴的性格和美好的友谊。
- 揭示了农村社会中蕴含的真善美。
- 表达了对淳朴民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艺术特色
- 细节描写: 如月夜行船、偷豆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情趣。
- 环境描写: 月夜、田野、河道等环境描写,烘托了故事的气氛,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 语言描写: 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使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 白描手法: 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形象和场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 对比手法: 城市戏与社戏的对比,突出了社戏的独特魅力。
- 侧面烘托: 通过描写看戏的场景和人物的反应,来烘托社戏的氛围。
主分支五:重点语句与理解
-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怀念,好豆不仅指食物的味道,更象征着童年时代的快乐和纯真;好戏不仅指戏剧本身,更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 “我们鲁迅先生的故乡戏,实在比外省的好看。”
- 运用反语,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讽刺,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 对月夜行船的描写,例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气,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扑在面上,如清油一般;这时我疑心我的身子轻飘飘的要飞起来了。”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夜行船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 “至于什么‘铁索连环’、‘单刀劈死’之类,却没有留什么印象。”
- 与前文对戏的期待形成对比,反衬出看戏的过程本身,比戏的内容更重要。
主分支六:拓展延伸
- 文化内涵: 社戏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活动,体现了农村人民的娱乐生活和文化习俗。
- 社会意义: 通过社戏,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传承地方文化。
- 当代价值: 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 主题的现代意义: 对童年回忆、淳朴民风、人与人之间真诚友谊的思考。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象,反思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善良。
这个思维导图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戏》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