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思维导图高清》
一、绪论
1.1 生物学研究对象与特点
- 1.1.1 生命的特征:
- 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细胞、有机物、无机物)
- 具有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 具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现象
- 具有遗传和变异
- 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 对刺激能作出反应(应激性)
- 1.1.2 生物学研究层次:
- 分子层次
- 细胞层次
- 个体层次
-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层次
- 1.1.3 生物学研究方法:
- 观察法
- 实验法
- 调查法
- 比较法
- 模型法
1.2 细胞的分子组成
- 1.2.1 无机物:
- 水:含量最多,自由水/结合水,重要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 无机盐:维持生命活动,调节渗透压、pH值
- 1.2.2 有机物:
- 糖类:
- 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
- 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 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
- 功能:主要能源物质、构成细胞结构(如纤维素)
- 脂质:
- 脂肪:储能、保温
- 磷脂: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 固醇:胆固醇、性激素
- 蛋白质:
- 基本单位:氨基酸(20种)
- 结构层次:一级(氨基酸序列)、二级(α螺旋、β折叠)、三级、四级
- 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结构蛋白、酶、抗体、载体蛋白、激素等
- 核酸:
- DNA:双链螺旋结构,含脱氧核糖,碱基A、T、C、G,储存遗传信息
- RNA:单链结构,含核糖,碱基A、U、C、G,参与蛋白质合成
- 糖类:
二、细胞的生命历程
2.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2.1.1 细胞膜:
- 主要成分:磷脂、蛋白质
- 结构特点:流动性
- 功能: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 2.1.2 细胞质:
- 细胞质基质:液态,含水、无机盐、有机物,进行细胞代谢
- 细胞器:
-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产生ATP
- 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仅植物细胞
-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
- 内质网:加工、运输蛋白质,合成脂质、糖类
- 高尔基体:加工、包装、运输蛋白质,形成细胞壁(植物细胞)
-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杀死病菌
- 中心体: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分裂有关
- 液泡:植物细胞,含细胞液,调节细胞渗透压
- 2.1.3 细胞核:
- 结构:核膜、核仁、染色质
- 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场所,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
- 2.1.4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 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 细胞器种类
- 细胞壁成分
2.2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 2.2.1 被动运输:
-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如O2、CO2)
- 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载体,不需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 2.2.2 主动运输:
- 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和能量(如离子、氨基酸进入细胞)
- 2.2.3 胞吞和胞吐:
-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
2.3 细胞的生命历程
- 2.3.1 细胞的增殖:
-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方式,产生相同的子细胞
- 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 2.3.2 细胞的分化:
- 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发生差异
- 基因选择性表达
- 2.3.3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 衰老:细胞代谢缓慢,体积缩小
- 凋亡: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对生物体有利
- 2.3.4 细胞的癌变:
- 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无限增殖
三、遗传的细胞基础
3.1 染色体、DNA和基因
- 3.1.1 染色体:
- 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
- 存在于细胞核中,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 3.1.2 DNA:
- 双螺旋结构,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
-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 3.1.3 基因:
-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 控制生物的性状
3.2 DNA的复制
- 3.2.1 复制的特点:
- 半保留复制
- 边解旋边复制
- 3.2.2 复制的过程:
- 解旋酶解开双链
- DNA聚合酶催化合成新链
- 子链与母链结合形成新的DNA分子
3.3 基因的表达
- 3.3.1 转录:
-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
- RNA聚合酶催化
- 发生场所:细胞核
- 3.3.2 翻译:
- 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 核糖体为场所
- tRNA转运氨基酸
- 密码子决定氨基酸
3.4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 3.4.1 基因突变:
-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 产生新基因
- 具有不定向性、普遍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 3.4.2 基因重组:
-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 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四、生物的遗传规律
4.1 孟德尔遗传定律
- 4.1.1 基因分离定律:
- 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测交可以验证基因型
- 性状分离比:杂合子自交后代3:1
- 4.1.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性状分离比:双杂合子自交后代9:3:3:1
4.2 伴性遗传
- 4.2.1 概念:
-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
- 4.2.2 特点:
- 表现为男女表现型比例不同
- 如红绿色盲、血友病,多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
- Y染色体遗传病,只传给男性
4.3 人类遗传病
- 4.3.1 类型:
- 单基因遗传病
- 多基因遗传病
-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 4.3.2 预防:
- 遗传咨询
- 产前诊断(如羊水穿刺)
- 4.3.3 调查方法:
- 家系调查法
- 群体调查法
五、生物的进化与多样性
5.1 进化论
- 5.1.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过度繁殖
- 生存斗争
- 遗传变异
- 适者生存
- 5.1.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5.2 生物的多样性
- 5.2.1 遗传多样性:
- 基因的多样性
- 5.2.2 物种多样性:
- 物种的丰富程度
- 5.2.3 生态系统多样性:
- 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
5.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5.3.1 生态系统的组成:
-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水、无机盐)
-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为绿色植物)
- 消费者(异养生物,动物)
- 分解者(腐生生物,细菌、真菌)
- 5.3.2 食物链和食物网: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 5.3.3 能量流动: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
- 5.3.4 物质循环:
- 具有全球性,如碳循环、氮循环
- 5.3.5 信息传递:
-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 5.3.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抵抗力稳定性
- 恢复力稳定性
- 与物种丰富度有关
六、植物的生命活动
6.1 光合作用
- 6.1.1 光反应阶段:
-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 水的光解:H2O → [H] + O2
- ATP的生成:ADP + Pi + 能量 → ATP
- 6.1.2 暗反应阶段:
- 场所:叶绿体基质
- CO2的固定:CO2 + C5 → 2C3
- C3的还原:2C3 + [H] + ATP → (CH2O) + C5
- 6.1.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 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矿质元素
6.2 呼吸作用
- 6.2.1 有氧呼吸:
- 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 过程:
- C6H12O6 → 2C3H4O3(丙酮酸) + 少量ATP + [H]
- 2C3H4O3 + 6H2O → 6CO2 + 大量[H] + 少量ATP
- [H] + 6O2 → 12H2O + 大量ATP
- 6.2.2 无氧呼吸:
- 场所:细胞质基质
- 过程:
- C6H12O6 → 2C3H4O3 + 少量ATP + [H]
- 2C3H4O3 + [H] → 2C2H5OH (酒精) + 2CO2 或 2C3H6O3 (乳酸)
6.3 植物激素
- 6.3.1 生长素:
- 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 6.3.2 赤霉素:
- 促进细胞伸长,解除种子休眠
- 6.3.3 细胞分裂素:
- 促进细胞分裂
- 6.3.4 脱落酸:
-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 6.3.5 乙烯:
- 促进果实成熟
七、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7.1 神经调节
- 7.1.1 神经系统的组成:
-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节和神经)
- 7.1.2 神经元:
- 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 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兴奋
- 7.1.3 反射弧:
-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7.1.4 兴奋的传递:
- 神经纤维上:电信号
- 神经元之间:化学信号(神经递质)
7.2 体液调节
- 7.2.1 激素调节:
- 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 7.2.2 主要激素:
- 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 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
- 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浓度,增强心跳
-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
- 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7.3 免疫调节
- 7.3.1 特异性免疫:
- 细胞免疫:T细胞
- 体液免疫:B细胞
- 7.3.2 非特异性免疫:
-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吞噬细胞
- 7.3.3 免疫预防:
- 接种疫苗(抗原)
这些内容涵盖了高中生物的主要知识点, 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细化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和联系,形成更详细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