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言语思维导图
《心理言语思维导图》
I. 心理
A. 认知过程
1. 注意
a. 选择性注意
i. 概念:有意识地集中精力于特定刺激,忽略其他刺激。
ii. 影响因素:个体目标、期待、刺激显著性。
b. 分布式注意
i. 概念: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或刺激的能力。
ii. 局限性:容易出错,效率降低。
2. 记忆
a. 感觉记忆
i. 定义:短暂存储感觉信息的记忆系统。
ii. 容量:大
iii. 时长:极短(几分之一秒到几秒)
b. 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
i. 定义:临时存储和操作信息的记忆系统。
ii. 容量:有限 (7±2个组块)
iii. 时长:短 (几秒到几十秒)
iv. 组件:
* 语音环:处理语音信息。
* 视觉空间模板:处理视觉和空间信息。
* 中央执行系统:控制和协调其他组件。
c. 长时记忆
i. 定义:长期存储信息的记忆系统。
ii. 容量:无限
iii. 时长:永久
iv. 类型:
* 陈述性记忆 (显性记忆)
* 语义记忆:关于事实和概念的记忆。
* 情景记忆:关于个人经历的记忆。
* 非陈述性记忆 (内隐记忆)
* 程序性记忆:关于技能和习惯的记忆。
* 启动效应:先前的经验影响对后续刺激的反应。
3. 知觉
a. 感觉
i. 定义:感觉器官接收物理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
ii. 种类: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本体感觉。
b. 知觉组织
i. 完形心理学原则:
* 接近性:距离近的元素被视为一个整体。
* 相似性:相似的元素被视为一个整体。
* 闭合性:未完成的形状被感知为完整的形状。
* 连续性:元素沿着平滑的路径被视为一个整体。
c. 知觉恒常性
i. 定义:即使刺激的物理特征发生变化,我们仍然倾向于将它们感知为稳定的。
ii. 类型: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4. 思维
a. 概念形成
i. 定义:将事物归类为概念的过程。
ii. 原型理论:以典型例证为基础判断。
iii. 例证理论:以过去经验中的所有例证为基础判断。
b. 问题解决
i. 步骤:识别问题、定义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评估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
ii. 策略:
* 算法:保证找到正确答案的步骤。
* 启发式:快捷但可能出错的策略。
* 尝试错误:随机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
c. 决策
i. 决策偏差:
* 可用性启发式:根据容易回忆的信息进行判断。
* 代表性启发式:根据事物与典型例证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 锚定效应:过分依赖最初的信息。
d. 创造性思维
i. 定义: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观念的能力。
ii. 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细性。
B. 情感
1. 情绪的组成
a. 生理唤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变化。
b. 认知评估:对情境的解释和评价。
c. 主观体验:快乐、悲伤、愤怒等情感感受。
d. 行为表达: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外在表现。
2. 情绪理论
a. 詹姆斯-兰格理论:生理反应先于情绪体验。
b. 坎农-巴德理论: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c. 沙赫特-辛格理论:情绪体验依赖于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估。
d. 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关键因素。
3. 情绪调节
a. 定义:个体影响自身情绪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表达方式的过程。
b. 策略:
i. 问题中心应对:直接解决问题。
ii. 情绪中心应对:改变对问题的认知或情绪反应。
iii. 认知重评:改变对情境的解释。
iv. 表达抑制:压抑情绪表达。
II. 言语
A. 言语产生
1. 概念准备
a. 概念选择:选择需要表达的概念。
b. 词汇选择: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概念。
2. 句法编码
a. 句法结构构建:构建句子的结构。
b. 词语排序:按照句法规则排列词语。
3. 语音编码
a. 音素选择:选择构成词语的音素。
b. 发音计划:制定发音的计划。
4. 发音
a. 肌肉运动:控制发音器官的肌肉运动。
b. 语音输出:产生语音。
B. 言语理解
1. 语音感知
a. 声音识别:识别声音中的语音成分。
b. 语音分割:将连续的语音流分割成词语。
2. 词汇通达
a. 词汇激活:激活与语音成分相关的词汇。
b. 词义提取:提取词汇的含义。
3. 句法分析
a. 句法结构构建:构建句子的句法结构。
b. 语义角色分配:确定词语在句子中的语义角色。
4. 语义整合
a. 语境整合:将句子的含义与语境相结合。
b. 推理:推断言语的隐含含义。
C. 言语与思维的关系
1. 弱势相对性假设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a. 语言影响思维方式,但并非决定性的。
b. 不同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2. 强势相对性假设 (语言决定论)
a. 语言决定思维方式。
b. 语言的结构限制了人们的认知。
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a. 认知发展先于语言发展。
b. 语言是认知发展的产物。
4.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a. 语言和社会文化影响认知发展。
b. 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促进认知发展。
5. 相互作用观
a. 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b. 语言既反映思维,又塑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