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思维导图
《行政法思维导图》
一、行政法总论
1. 行政法概述
- 1.1. 概念: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因行政行为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1.2. 特征:
- 公法性: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 不均衡性:行政主体具有优势地位。
- 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 程序性:强调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程序。
- 1.3. 渊源:
- 宪法。
- 法律。
- 行政法规。
- 地方性法规。
- 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 行政解释、政策文件(特定情况下)。
- 1.4. 基本原则:
- 合法行政原则: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 合理行政原则:行政行为必须符合理性、公平、公正。
- 程序正当原则: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法定程序。
- 高效便民原则:行政行为应注重效率,方便群众。
- 信赖保护原则:保护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合理信赖。
2. 行政主体
- 2.1. 概念:依法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力,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 2.2. 类型:
- 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例如,行业协会、红十字会等。
-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接受委托,在委托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
- 2.3. 权限:
- 法定权限: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 权限划分:按职能、层级、地域划分。
- 权限变更:需符合法定程序。
3. 行政相对人
- 3.1. 概念:行政行为所指向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 3.2. 权利:
- 知情权:了解行政行为依据、理由、程序等。
- 参与权:参与行政决策,发表意见。
- 陈述申辩权:对不利行政行为进行解释和辩解。
- 申请复议权:对行政行为不服,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
- 提起诉讼权:对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获得赔偿权:因行政行为受到损害,有权获得赔偿。
- 3.3. 义务:
- 服从义务:服从合法行政行为。
- 协助义务:配合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二、行政行为
1. 行政行为概述
- 1.1. 概念: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针对特定对象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 1.2. 类型:
- 抽象行政行为:制定规范性文件,如行政法规、规章等。
- 具体行政行为:针对特定对象作出的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 1.3. 要件:
- 主体合法:行政主体具有法定权限。
- 内容合法: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 程序合法:遵循法定程序。
- 形式合法: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形式。
2. 行政许可
- 2.1. 概念: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 2.2. 特征:
- 依申请启动。
- 行政机关具有审查权。
- 具有准予性,允许申请人从事特定活动。
- 2.3. 程序:
3. 行政处罚
- 3.1. 概念: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给予的制裁。
- 3.2. 类型:
- 警告。
- 罚款。
- 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
- 责令停产停业。
- 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
- 行政拘留。
- 3.3. 程序:
- 调查取证。
- 告知(陈述申辩权)。
- 决定。
- 送达。
- 执行。
4. 行政强制
- 4.1. 概念:行政机关为了保障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法采取的强制措施。
- 4.2. 类型:
- 行政强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查封场所、扣押财物等。
- 行政强制执行:强制履行义务。
- 4.3. 程序:
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1. 行政复议
- 1.1. 概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制度。
- 1.2. 复议范围: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 1.3. 程序:
- 1.4. 复议决定:
2. 行政诉讼
- 2.1. 概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
- 2.2. 受案范围: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 2.3. 程序:
- 2.4. 判决类型:
- 胜诉判决(确认判决、履行判决、变更判决)。
- 败诉判决。
- 驳回起诉。
四、行政赔偿
1. 行政赔偿概述
- 1.1. 概念: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
- 1.2. 赔偿范围:
- 1.3. 赔偿方式:
2. 赔偿程序
- 2.1. 申请: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申请。
- 2.2. 处理: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进行处理。
- 2.3. 诉讼:对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处理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