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六单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一、 化学反应速率
-
概念与表示
- 定义: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通常取正值。
- 数学表达式:
v = Δc / Δt
- 单位:
mol/(L·s)
或mol/(L·min)
等。 - 注意:
- 通常指平均速率,非瞬时速率。
- 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比值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例如,对于反应
aA + bB <=> cC + dD
,有v(A)/a = v(B)/b = v(C)/c = v(D)/d
。 - 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一般不用其表示反应速率。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外因)
- 浓度:
- 规律: 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小。
- 原因 (碰撞理论解释): 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有效碰撞频率增加,速率加快。
- 温度:
- 规律: 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无论吸热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
- 原因 (碰撞理论解释): 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频率显著增加,速率加快。 (主要原因) 同时,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碰撞频率也增加。(次要原因)
- 压强:
- 规律: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小。
- 原因 (碰撞理论解释): 增大压强(通过压缩体积),气体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频率增加,速率加快。
- 注意:
- 若改变压强是通过加入不参与反应的气体(恒容),则反应物浓度不变,速率不变。
- 若改变压强是通过加入不参与反应的气体(恒压),则体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速率减慢。
- 压强改变对固、液体反应物影响甚微。
- 催化剂:
- 规律: 使用催化剂能显著改变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是加快)。
- 原因: 催化剂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更多分子能成为活化分子,显著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极大提高有效碰撞频率,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 特性: 选择性、高效性。
- 其他因素:
- 接触面积: 对固体反应物,增大接触面积(如粉碎)能加快反应速率。
- 光: 某些反应(如
AgBr
分解)需光照才能进行或加快。 - 溶剂: 影响反应物溶解度、离子化程度等。
- 反应物状态: 气态 > 液态 > 固态。
- 浓度:
-
碰撞理论 (内因)
- 反应发生的条件:
- 活化碰撞: 反应物分子必须发生碰撞。
- 有效碰撞: 碰撞的分子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活化能)并且具有合适的取向。
- 活化能 (Ea): 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活化能越低,反应越容易进行,速率越快。
- 活化分子: 能量较高,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 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 化学平衡
-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 可逆反应: 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用
⇌
表示。 - 化学平衡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 (
v_正
) 等于逆反应速率 (v_逆
),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或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 特征:
- 逆 (
逆
): 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 等 (
等
):v_正 = v_逆 ≠ 0
(核心特征)。 - 动 (
动
): 动态平衡,反应仍在进行,只是宏观表现静止。 - 定 (
定
): 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等保持恒定。 - 变 (
变
): 平衡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条件改变,平衡可能移动。 - 同 (
同
): 从正反应或逆反应开始,只要起始量相当,在相同条件下可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等效平衡)。
- 逆 (
- 可逆反应: 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用
-
判断平衡状态的标志
- 直接标志:
v_正 = v_逆
(本质标志)。- 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关系符合化学计量数之比,例如:
a v_正(A) = c v_逆(C)
。
- 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关系符合化学计量数之比,例如:
- 间接标志 (变量不变): 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浓度、物质的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保持不变。
- 特定条件下的标志:
- 对于有颜色物质参与的反应,体系颜色不再改变。
- 对于有气体参与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的反应,体系的总压强、总物质的量或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体系的密度(恒容时)或气体体积(恒压时)不再改变 (需结合具体反应分析)。
- 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的反应,总压强或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 恒温恒压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的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放热或吸热反应,体系温度不再改变 (绝热体系)。
- 直接标志:
-
化学平衡常数 (K)
-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 表达式: 对于
mA(g) + nB(g) ⇌ pC(g) + qD(g)
- 浓度平衡常数
Kc = [C]^p * [D]^q / ([A]^m * [B]^n)
(单位与表达式有关,常省略) - 压强平衡常数
Kp = (P_C)^p * (P_D)^q / ((P_A)^m * (P_B)^n)
(其中 P 为各组分平衡分压) - 注意: 表达式中不写固体或纯液体。
- 浓度平衡常数
- 意义:
- K值大小反映了反应进行的程度(限度)。K越大,正向反应程度越大,反应物转化率越高;K越小,正向反应程度越小。
- K值只受 温度 影响,与浓度、压强、催化剂无关。
- 吸热反应 (
ΔH > 0
): 升温,K增大。 - 放热反应 (
ΔH < 0
): 升温,K减小。
- 吸热反应 (
- 应用:
- 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浓度商
Qc
与Kc
的关系。Qc < Kc
: 反应向正向进行。Qc = Kc
: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c > Kc
: 反应向逆向进行。
- 计算平衡浓度、转化率等。
- 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浓度商
-
化学平衡的移动 (勒夏特列原理)
- 内容: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 影响因素:
- 浓度:
- 增大反应物浓度 或 减小生成物浓度: 平衡向 正向 移动。
- 减小反应物浓度 或 增大生成物浓度: 平衡向 逆向 移动。
- 注意:
v_正
和v_逆
都会瞬间改变(改变浓度时),但改变幅度不同导致平衡移动。改变固体或纯液体浓度不影响平衡。
- 压强 (只对有气体参与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的反应):
- 增大压强 (压缩体积): 平衡向 气体体积减小 的方向移动。
- 减小压强 (增大体积): 平衡向 气体体积增大 的方向移动。
- 注意:
v_正
和v_逆
都增大(增压)或减小(减压),但幅度不同。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加入惰性气体:恒容时,各组分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恒压时,体积增大,各组分浓度减小,相当于减压,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 温度:
- 升高温度: 平衡向 吸热 反应方向 (
ΔH > 0
) 移动。 - 降低温度: 平衡向 放热 反应方向 (
ΔH < 0
) 移动。 - 注意: 改变温度,
v_正
和v_逆
都改变,且平衡常数 K 改变。
- 升高温度: 平衡向 吸热 反应方向 (
- 催化剂:
- 催化剂 不能 使化学平衡移动。
- 原因: 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
v_正
和v_逆
同等倍数增大),只能缩短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变平衡状态和各组分的平衡浓度、转化率等。
- 浓度:
-
化学平衡的应用
- 工业生产: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选择合适的条件(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以提高原料转化率和反应速率,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 实例: 合成氨 (
N₂(g) + 3H₂(g) ⇌ 2NH₃(g) ΔH < 0
)- 高压: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
NH₃
产率。 - 适当高温: 虽然低温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但反应速率太慢。实际采用 400~500℃ 是兼顾反应速率和平衡转化率的折中选择。
- 催化剂 (铁触媒): 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不影响平衡位置。
- 及时分离液氨: 减小生成物浓度,使平衡持续向正向移动,提高原料利用率。
- 合适的 N₂、H₂ 比例: 理论上
n(N₂):n(H₂) = 1:3
转化率最高,但实际生产中可能调整以适应循环等工艺。
- 高压: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
三、 速率与平衡的关系
- 影响对象不同:
- 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均影响 反应速率。
- 浓度、压强、温度影响 平衡移动。
- 温度 影响 平衡常数 K。
- 催化剂 不影响 平衡移动和平衡常数。
- 相互联系: 改变条件时,通常速率和平衡都会发生变化(催化剂除外)。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两者,寻求最佳反应条件。
- 目标不同:
- 研究速率是为了 更快 地得到产品。
- 研究平衡是为了 更多 地得到产品(提高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