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第一单元

分支一:古诗词三首

  • 总览:
    • 特点:咏史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学习目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背诵默写
  • 《观沧海》 (曹操)
    • 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诗歌内容:
      • 首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点明地点和行为,气势磅礴。
      • 颔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描写大海的广阔与山岛的挺拔。
      • 颈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细节描写,丰富画面。
      • 尾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想象奇特,表达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雄心壮志。
    • 写作手法:描写与想象相结合,动静结合,烘托气氛。
    • 情感:慷慨激昂,雄心壮志,宽广胸怀。
    • 重点字词解释:
      •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 竦峙:高高耸立。
      • 星汉:银河。
      • 若出其中/里:好像从大海里/里面出来。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 诗歌内容: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写晴天湖光潋滟的美好,雨天山色朦胧的奇丽,抓住晴雨两种典型景物特征。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比喻新颖,将西湖比作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美。
    • 写作手法:比喻,对比,抓住特征描写。
    • 情感: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 重点字词解释:
      •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 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此借指西湖的美丽。
      •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总能使人满意。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
    • 诗歌内容: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点明地点,交代时间,描写湖面的平静和云的低垂。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生动地描写了早莺和新燕的活动,充满生机。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花开放,小草刚刚长出来,充满春天的气息。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达了诗人对湖东景色喜爱之情,以及流连忘返的心情。
    • 写作手法: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色彩鲜明。
    • 情感:喜爱西湖春天美景的喜悦之情。
    • 重点字词解释:
      • 孤山寺:在西湖边的孤山上。
      • 贾亭:在孤山南。
      • 初平:刚刚涨满。
      • 云脚低:云彩的底部接近地面。
      • 渐欲:渐渐地。
      • 没:遮没。

分支二:草原

  • 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
  • 主要内容: 描写了草原的辽阔、美丽,以及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 段落分析:
    •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草原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 第二部分(3-7自然段):具体描写草原的景色:
      • 草原的绿:生机勃勃。
      • 草原的天空:明朗、开阔。
      • 草原上的羊群和牛群:悠闲、自在。
      • 草原上的人们:热情、好客。
      • 作者感受:自由,舒服,像回到了家。
    • 第三部分(8自然段):总结,再次表达对草原的喜爱。
  • 写作特点:
    • 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情景交融,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
    • 细节描写,展现了草原的独特魅力。
  • 重点句子赏析: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表达了作者喜爱草原,心旷神怡的心情)
    •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概括草原的特点:辽阔,充满生机)

分支三:丝绸之路

  • 说明对象: 丝绸之路及其重要性。
  •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 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 第二部分:说明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 第三部分:展望丝绸之路的未来。
  • 说明方法:
    • 举例子:举出丝绸之路上的商品和文化交流的例子。
    • 列数字:列出丝绸之路的长度和时间。
    • 作比较:比较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影响。
    • 引用:引用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
  • 语言特点: 准确,严谨,客观。
  • 重点句子赏析:
    •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 “它不仅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 (概括丝绸之路的两大作用:贸易和文化交流)

分支四:白杨礼赞

  •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
  • 赞颂对象: 白杨树。
  • 赞颂白杨树的精神:
    • 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积极向上。
    • 正直挺拔:坚强,有骨气。
    • 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 象征意义: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 写作特点:
    •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 语言热情洋溢,充满感情。
    • 对比衬托,突出白杨树的特点。
  • 重点句子赏析:
    • “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没有看见它那力争上游的精神?” (反问句,强调白杨树的精神)
    •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树。” (先抑后扬,突出白杨树的特点)
    • “它总是那样直爽,朴实,坚强,力求向上,即使遇到狂风暴雨,也决不轻易弯腰。” (概括白杨树的品质)

分支五:单元写作

  • 写作主题: 描写景物/说明事物/表达感受
  • 写作要求:
    • 抓住景物的特点。
    •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 语言生动形象,表达真情实感。
  • 写作技巧:
    • 观察细致,选取典型景物。
    •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 情景交融,抒发内心情感。
  • 例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景物的段落,学习写作方法。

分支六:单元复习与练习

  • 字词:
    • 重点字词的拼写和解释。
    • 词语的运用和辨析。
  • 诗句:
    • 重点诗句的背诵和理解。
    • 诗句的赏析和运用。
  • 课文:
    • 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 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 写作:
    •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练习。
    • 主题的把握和表达。

This mind map covers the key aspects of the first unit of the sixth-grade Chinese textbook, including the poems, prose, and writing components. It highlights the main ideas, literary techniques, and writing skills learned in each section.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