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七章思维导图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七章思维导图》

一、第七章 总览:力

  • 核心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章节结构:

    • 7.1 力是什么
    • 7.2 力的测量
    • 7.3 重力
    • 7.4 摩擦力

二、7.1 力是什么

  • 2.1.1 力的定义

    • 本质: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特点: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 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 力的符号: F
  • 2.1.2 力的作用效果

    • 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如拉伸弹簧、弯曲钢条等。
      • 弹性形变: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撤去力后能恢复原状。
      • 塑性形变: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 例如:推车使其运动,刹车使其停止,改变足球的运动方向等。
    • 力的作用效果的决定因素: 力的方向、大小、作用点。
  • 2.1.3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 力的图示:
      • 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的图。
      • 要素: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
      • 比例标度:表示单位长度线段代表的力的大小。
      • 步骤:
        1. 确定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选取比例标度。
        3.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4. 在线段的末端标明力的大小和符号。
    • 力的示意图:
      • 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
      • 特点:只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不表示力的大小。
      • 简化的图示,侧重表示方向。

三、7.2 力的测量

  • 3.1.1 力的单位

    • 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
    • 定义: 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²加速度的力。
    • 估测: 一个鸡蛋的重力大约是0.5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 3.1.2 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 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 构造: 弹簧、刻度盘、指针、挂钩。
    • 使用方法:
      1. 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2. 检查指针是否指零,若不指零则要调整。
      3. 用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4. 读数时,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5. 测量过程中,拉力不能超过量程。
  • 3.1.3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读数方法: 确定分度值,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值。

四、7.3 重力

  • 4.1.1 重力的产生

    • 定义: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施力物体: 地球。
    • 方向: 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 4.1.2 重力的大小

    • 公式: G = mg
      • G:重力,单位:牛顿(N)
      • m:质量,单位:千克(kg)
      • g:重力加速度,单位:牛顿/千克(N/kg)或者米/秒²(m/s²),通常取g = 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g = 10N/kg。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 影响因素:
      • 纬度越高,g越大,重力越大。
      • 高度越高,g越小,重力越小。
  • 4.1.3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 定义: 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 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 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 形状不规则或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 可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位置。

五、7.4 摩擦力

  • 5.1.1 摩擦力的产生

    • 条件:
      1. 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
      2. 接触面粗糙。
      3. 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 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5.1.2 摩擦力的分类

    • 滑动摩擦力: 物体在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影响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公式(近似):f = μN,μ为动摩擦因数,N为正压力。
    • 滚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 静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大小:等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5.1.3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 增大摩擦的方法:
      • 增大压力。
      •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减小摩擦的方法:
      • 减小压力。
      •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变滑动为滚动。
      • 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加润滑油、气垫等)。
  • 5.1.4 摩擦力的应用

    • 有益摩擦: 例如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皮带传动等。
    • 有害摩擦: 例如机器零件之间的摩擦、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等。

六、知识点总结

  •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 重力(大小、方向、重心)
  • 摩擦力(分类、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方法)
  •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 各种力与实际生活联系

七、易错点及注意事项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不能说垂直向下。
  •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无关,只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 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变化的,它的大小等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量程,不能超过量程使用。

八、补充

  • 可以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各种力的概念和作用。
  • 多做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 注意区分易混淆的概念,例如重力和压力、摩擦力和阻力等。

希望这个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的内容。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英语四年级M10u1u2简单又漂亮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