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一、化学部分
(一) 绪论:走进化学世界
-
1.1 化学是什么
- 定义: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 重要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
- 学习方法:观察、实验、探究、思考、归纳。
-
1.2 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
- 提出问题:基于观察和已有知识,形成可探究的问题。
- 猜想与假设:针对问题,提出可能的答案(假设)。
- 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药品。
- 进行实验:规范操作,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 收集证据:观察、测量、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与论证:根据证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评价与反思: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 交流与合作:分享实验结果和结论,共同探讨问题。
-
1.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 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改变(如熔化、沸腾、凝固、升华、凝华、汽化),形状改变。
-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燃烧、氧化、分解、化合)。
- 变化过程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二) 空气
-
2.1 空气的成分
- 氮气 (N2):约占空气体积的78%,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制造氮肥、冷冻食品等。
- 氧气 (O2):约占空气体积的21%,支持燃烧和呼吸,用于医疗、冶金等。
- 稀有气体 (如氩气 Ar):约占空气体积的0.94%,化学性质稳定,用于保护气、照明等。
- 二氧化碳 (CO2):约占空气体积的0.03%,参与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 其他气体和杂质:如水蒸气、尘埃等。
-
2.2 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
- 氧气与硫、磷、铁、碳等物质的反应:燃烧,生成氧化物,放出大量热。
-
2.3 氧气的制取
- 高锰酸钾 (KMnO4) 加热分解制氧气: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 氯酸钾 (KClO3) 和二氧化锰 (MnO2) 加热分解制氧气:2KClO3 --MnO2, 加热--> 2KCl + 3O2↑
- 过氧化氢 (H2O2) 在二氧化锰 (MnO2) 催化下分解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 O2↑
-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
-
2.4 空气的重要性
- 支持呼吸:动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
- 支持燃烧:工业生产和生活离不开燃烧。
- 工业原料:空气中的氮气可用于合成氨,氧气可用于炼钢等。
(三) 水
-
3.1 水的组成
- 水的宏观组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水的微观构成:由水分子(H2O)构成。
- 电解水实验:2H2O --通电--> 2H2↑ + O2↑,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2:1。
-
3.2 水的净化
- 水的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
- 净化方法:
- 沉淀:使水中不溶性杂质沉降。
- 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杂质。
- 吸附: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 蒸馏:将水加热汽化,再冷却凝结成纯水。
-
3.3 爱护水资源
- 水资源的重要性:生命之源,生产之要。
- 节约用水:使用节水器具,减少浪费。
-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植树造林。
(四) 碳和含碳化合物
-
4.1 金刚石、石墨和C60
- 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切割玻璃、钻探等。
- 石墨:柔软,导电性好,用于电极、铅笔芯等。
- C60:具有特殊结构,潜在应用价值。
- 三种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
4.2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二氧化碳 (CO2):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 + Ca(OH)2 → CaCO3↓ + H2O),用于灭火,光合作用原料,干冰制冷。
- 一氧化碳 (CO):无色无味气体,密度与空气相近,有毒。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与空气相近,难溶于水。
- 化学性质:可燃性 (2CO + O2 --点燃--> 2CO2),还原性 (CO + CuO --加热--> Cu + CO2),用于冶炼金属。
- 二氧化碳 (CO2):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4.3 其他含碳化合物
- 甲烷 (CH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燃性气体。
- 乙醇 (C2H5OH):酒精,可燃性液体。
- 碳酸钙 (CaCO3):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用于建筑材料、制水泥等。
二、物理部分
(一) 声现象
-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 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
-
1.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 响度: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决定。
- 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
1.3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 噪声的来源: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
- 噪声的危害:影响听力、睡眠、情绪等。
- 噪声的控制: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
1.4 声音的利用
- 传递信息:声呐、B超、医生听诊。
- 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
(二) 光现象
-
2.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应用: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激光准直。
-
2.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仍然平行。
- 漫反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向各个方向传播。
-
2.3 平面镜成像
-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成虚像。
- 应用:穿衣镜、潜望镜。
-
2.4 光的折射
-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应用: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海市蜃楼。
-
2.5 透镜及其应用
-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焦距、焦点。
- 凸透镜成像规律:
- 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f < u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
2.6 眼镜的原理
- 近视眼:晶状体过厚或眼球过长,像成在视网膜前,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
- 远视眼:晶状体过薄或眼球过短,像成在视网膜后,需要佩戴凸透镜矫正。
-
2.7 光的色散
- 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
- 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
(三) 质量与密度
-
3.1 质量
-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质量的单位:千克 (kg),克 (g),毫克 (mg)。
- 测量工具:天平。
-
3.2 密度
- 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 密度的公式:ρ = m/V
- 密度的单位:千克每立方米 (kg/m3),克每立方厘米 (g/cm3)。
-
3.3 密度的应用
- 鉴别物质: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 计算质量和体积。
- 浮力有关计算 (高中知识铺垫)。
(四) 力和运动
-
4.1 力是什么
- 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力的单位:牛顿 (N)。
-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4.2 力的测量
-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 使用方法:校零、量程、分度值。
-
4.3 牛顿第一定律
-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
4.4 二力平衡
-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4.5 摩擦力
-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影响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 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 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 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用润滑剂。
(五) 压强
-
5.1 压力
-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
5.2 压强
-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压强的公式:p = F/S
-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 (Pa)。
-
5.3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
5.4 液体的压强
- 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 液体压强的规律: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 液体压强的公式:p = ρgh
-
5.5 大气压
- 大气压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 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 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大气压越小。
-
5.6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流体:液体和气体。
- 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 应用:飞机升力、喷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