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产生:
-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 传播: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 真空不能传声。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 > v液 > v气。
- 空气中声音的速度约为 340m/s。
-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
- 声音的高低。
- 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频率的单位:赫兹 (Hz)。
-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 ~ 20000Hz。
- 响度:
- 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 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 音色:
- 声音的特色或品质。
- 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 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可以用来辨别声音。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的来源:
- 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等。
- 噪声的等级:
- 用分贝 (dB) 来表示。
- 噪声的危害:
- 影响人们的休息、工作、学习,损害听力,引起其他疾病。
- 噪声的控制:
- 在声源处减弱(如安装消声器)。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植树造林、安装隔音板)。
- 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4. 超声波和次声波
- 超声波:
- 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音。
- 特点:穿透力强、能量集中。
- 应用:超声波诊断(B 超)、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测速等。
- 次声波:
- 频率低于 20Hz 的声音。
- 特点: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
- 应用:监测地震、海啸、核爆炸等。
二、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应用:
- 小孔成像(成倒立、实像,像的大小与孔的大小无关)。
- 影子的形成。
- 激光准直。
2. 光的反射
- 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两种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仍然平行。
- 漫反射:平行光线经粗糙表面反射后向各个方向传播。
- 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
- 平面镜成像:
- 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 光的折射
- 折射定律: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
-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 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浅。
- 海市蜃楼。
- 池底看起来变浅。
- 透镜:
-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透镜及其应用
- 凸透镜成像规律:
- 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摄像机。
- f < u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投影仪。
- 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 焦距 (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的点到光心的距离。
- 物距 (u): 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 像距 (v): 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5. 光的色散
- 光的颜色:
- 太阳光是复色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 物体的颜色由其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
-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
- 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
- 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三、质量与密度
1. 质量
- 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 单位: 千克 (kg)、克 (g)、毫克 (mg)。
- 测量工具: 天平、杆秤、磅秤等。
- 天平的使用:
- 放置: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 调平:将游码拨至零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 测量:左物右码,用镊子取砝码,记录质量。
- 整理: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游码拨回零刻度线。
2. 密度
- 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 公式: ρ = m/V
- 单位: 千克/米³ (kg/m³) 或 克/厘米³ (g/cm³)
- 密度的应用:
- 鉴别物质。
- 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 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
-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 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排水法)。
- 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 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
- 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 将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 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 用密度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
3. 密度与社会生活
- 密度与材料选择
- 密度与产品质量
- 密度与环境污染
- 密度与资源勘探
四、力与运动
1. 力
-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单位: 牛顿 (N)。
- 力的作用效果:
- 改变物体的形状。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 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描述可能不同。
3. 惯性
- 定义: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是力。
4. 二力平衡
- 二力平衡的条件:
-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 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二力平衡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5. 摩擦力
- 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 滑动摩擦力:
- 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 静摩擦力:
- 大小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滚动摩擦力: 比滑动摩擦力小。
- 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接触面彼此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