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思维导图初三》
中心主题:二氧化碳 (CO₂)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常温常压下: 无色无味气体
- 密度: 比空气大 (ρCO₂ > ρ空气)
- 溶解性: 可溶于水,溶解度不大 (1体积水中约溶解1体积CO₂)
- 三态变化: 在-78.5℃时凝华成固态,俗称“干冰”
- 无毒: 但高浓度时会使人窒息 (降低氧气浓度)
- 干冰的用途: 人工降雨、冷藏食物、制造舞台烟雾
-
化学性质:
- 不可燃也不助燃: 可用于灭火
- 灭火原理: 隔离可燃物与氧气
- 常用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
- 不供给呼吸: 导致窒息
- 与水反应: 生成碳酸 (H₂CO₃),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 化学方程式: CO₂ + H₂O ⇌ H₂CO₃
- 碳酸的性质: 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对石蕊试液的影响: 先变红,后褪色 (如果有过量二氧化碳)
-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生成碳酸钙沉淀 (CaCO₃)
- 化学方程式: CO₂ + Ca(OH)₂ → CaCO₃↓ + H₂O
- 用途: 检验二氧化碳,工业上用于制造石灰水
-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生成碳酸钠 (Na₂CO₃)
- 化学方程式: CO₂ + 2NaOH → Na₂CO₃ + H₂O
- 用途: 吸收二氧化碳,如实验室制取纯净气体时
- 光合作用: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 反应条件: 叶绿体、光照
- 意义: 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提供氧气
- 不可燃也不助燃: 可用于灭火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 实验室制法:
- 原理: 大理石 (或石灰石) 与稀盐酸反应
- 化学方程式: CaCO₃ + 2HCl → CaCl₂ + H₂O + CO₂↑
- 发生装置: 固液常温型 (如启普发生器,简易装置)
-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大于空气)
- 检验方法: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
- 验满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是否熄灭 (由于不可燃也不助燃)
- 注意事项:
- 不能用浓盐酸 (产生氯化氢气体,使二氧化碳不纯)
- 不能用稀硫酸 (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阻止反应进行)
- 检验是否收集满时,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不能放在瓶内
- 工业制法:
- 原理: 煅烧石灰石
- 化学方程式: CaCO₃ (高温) → CaO + CO₂↑
- 产品: 同时生成氧化钙 (用于制取熟石灰)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 灭火: 利用其不可燃也不助燃的性质
- 化工原料: 制造碳酸饮料、纯碱等
- 温室效应: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有利有弊)
- 有利方面: 保持地球温度,适宜生物生存
- 不利方面: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
- 植物光合作用: 为植物提供原料
- 冷藏食品: 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的性质
- 舞台效果: 干冰升华产生大量烟雾
四、二氧化碳与环境
- 二氧化碳的来源:
- 化石燃料燃烧: 煤、石油、天然气等
- 动植物呼吸:
- 火山爆发:
- 工业生产:
- 生物分解:
- 二氧化碳的消耗:
- 植物光合作用:
- 海水吸收:
- 形成碳酸盐:
- 温室效应的危害与防治:
- 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防治措施:
- 减少排放: 节约能源,使用清洁能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 增加吸收: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发展海洋生物养殖
- 技术手段: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CCS)
五、二氧化碳的循环
- 碳循环: 自然界中碳元素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 碳循环的环节:
- 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转化为有机物。
- 呼吸作用: 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 分解作用: 动植物遗体被分解者分解,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 化石燃料燃烧: 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 维持碳循环平衡的重要性: 维持地球气候稳定,保障生物生存。
六、与二氧化碳相关的化学计算
-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 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体积
- 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 涉及质量分数计算:
-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涉及气体体积计算:
- 相同条件下的体积计算
七、重要实验
-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
-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组装与操作
- 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如与石灰水反应)
-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 温室效应模拟实验:
- 对比密闭容器中CO₂含量不同时的温度变化
- 了解CO₂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 光合作用实验:
- 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CO₂
以上是关于初三二氧化碳知识的思维导图,涵盖了性质、制取、用途、环境影响、循环以及相关实验和计算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