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思维导图知识点全覆盖》
一、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 大气的组成
- 主要成分:
- 氮气 (N₂) - 约78%
- 氧气 (O₂) - 约21%
- 氩气 (Ar) - 约0.93%
- 微量成分:
- 二氧化碳 (CO₂) - 重要温室气体,含量虽少但作用显著,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 臭氧 (O₃) - 主要分布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 水汽 (H₂O) - 影响天气变化,如降水、云雾
- 其他:稀有气体(氖、氦、氪等)、尘埃、悬浮物等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 划分依据:温度随高度的变化
- 分层结构:
- 对流层 (Troposphere):
- 高度:0-12千米 (纬度不同,高度不同)
-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 特点:
- 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是天气现象的主要发生地
- 水汽、尘埃集中
- 大气密度最大
- 影响: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
- 平流层 (Stratosphere):
- 高度:12-50千米
- 温度:下冷上热(存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 特点:
- 大气平稳,适于高空飞行
- 臭氧含量较高,吸收紫外线
- 影响:臭氧层破坏影响地球生物安全
- 中间层 (Mesosphere):
- 高度:50-85千米
-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 特点:大气稀薄,温度低
- 热层 (Thermosphere):
- 高度:85千米以上
-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 特点:
- 大气非常稀薄
- 电离层存在,能反射无线电波
- 是极光产生的地方
- 外逸层 (Exosphere):
- 高度:500千米以上
- 特点:大气更加稀薄,空气分子易逃逸到宇宙空间
- 对流层 (Troposphere):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太阳辐射
-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过程。
- 特征:波长短、能量大。
- 影响因素:太阳活动、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太阳高度角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吸收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 散射作用:使天空呈现蓝色,云雾等能见度降低。
- 反射作用:对地球的短波辐射反射作用较强。
- 结果: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大气增温缓慢。
3.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 地面辐射:
- 概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 波长:长波辐射。
- 能量:小于太阳辐射。
- 大气辐射 (逆辐射):
- 概念: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地面辐射能量。
- 作用: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 大气的保温效应
- 原理:大气既能吸收太阳辐射,又能吸收地面辐射,特别是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使近地面气温升高。
-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
- 影响:
- 全球气候变暖。
- 海平面上升。
- 生态环境改变。
三、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气温的日变化
- 原因:太阳辐射强弱的日变化。
- 规律:
- 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 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
- 存在滞后现象。
2. 气温的年变化
- 原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移动导致太阳辐射强弱的年变化。
- 规律:
- 一年中7、8月气温最高(北半球)。
- 一年中1、2月气温最低(北半球)。
- 存在滞后现象。
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 纬度因素:
- 规律: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 原因: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强度随纬度变化。
- 海陆因素:
- 规律: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地形因素:
- 高度: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 坡向: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 洋流因素:
- 暖流:增温增湿。
- 寒流:降温减湿。
- 天气因素:
-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
- 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 植被因素: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气温变化幅度小。
- 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
4. 等温线图
- 概念: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
- 判读:
- 数值:表示气温高低。
- 疏密:表示气温梯度大小。
- 弯曲:表示气温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的程度。
四、气压与风
1. 气压
- 概念:单位面积上所受大气柱的压力。
- 分布规律:
- 水平方向:气压高低不同,形成高气压中心和低气压中心。
- 垂直方向: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 风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 风的形成:水平气压差是产生风的根本原因,风总是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
- 风向的影响因素:
- 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的方向,风垂直于等压线。
- 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 摩擦力:减小风速,改变风向,使风略偏向高压。
- 风力的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3. 常见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 全球风带:
- 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 风带:
- 信风带:低纬度地区,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
- 西风带:中纬度地区,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 极地东风带:高纬度地区,从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 季风:
-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中心季节性变化。
- 主要类型: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五、水循环
1. 水循环的环节
- 蒸发:液态水变为水汽进入大气。
- 输送:水汽随大气运动进行迁移。
- 降水: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降水,返回地面。
- 地表径流: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湖海。
- 下渗:部分降水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 植物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地下水。
2. 水循环的类型
- 海陆间循环:海面蒸发的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降水,再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 陆地内循环:陆地上蒸发的水汽在陆地上形成降水。
- 海上内循环: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形成降水。
3. 水循环的意义
-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 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 影响气候和生态环境。
六、影响气候的因素
1. 大气环流
- 影响: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2. 海陆分布
- 影响:导致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差异。
3. 地形
- 影响:阻挡气流,形成地形雨;影响气温垂直分布。
4. 洋流
- 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 人类活动
- 影响:改变地表性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