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思维导图清晰》
中心主题:醉翁亭记
I. 写作背景与主旨
- A. 写作背景
-
- 贬谪滁州:欧阳修因政治斗争被贬谪至滁州,心中郁闷。
-
- 滁州风物:滁州山水优美,为作者提供了写作素材和心灵慰藉。
-
- 民风淳朴: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也影响了作者的心境。
-
- B. 主旨
-
- 乐民之乐:与民同乐,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 寄情山水:通过描写滁州山水之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超脱世俗的情怀。
-
- 旷达胸襟:虽身处逆境,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展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
II. 内容结构与层次
- A. 第一段(总述)
-
- 地理位置:点明醉翁亭的位置——琅琊山。
-
- 亭名由来:说明亭子得名于作者“醉翁”的称号。
-
- 命名者:是山僧智仙所命名。
-
- 总领全文:为下文描写滁州山水和作者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
- B. 第二段(滁州山水)
-
- 环滁皆山:概括滁州的地形特点,点明滁州多山。
-
- 琅琊山:具体描写琅琊山的景色,突出其秀丽和幽深。
- a. 茂林修竹:描写树木茂盛,竹林修长。
- b. 峰回路转:描写山路的蜿蜒曲折,引人入胜。
- c. 蔚然深秀:赞美琅琊山的景色秀丽而幽深。
- 琅琊山:具体描写琅琊山的景色,突出其秀丽和幽深。
-
- 醉翁亭:具体描写醉翁亭的景色,突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 a. 翼然临于泉上:亭子像鸟翼一样飞临于泉水之上。
- b. 泉水淙淙:泉水发出悦耳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
- 醉翁亭:具体描写醉翁亭的景色,突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
- C. 第三段(四季景色)
-
- 春:野芳发而幽香。描写春天野花盛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
- 夏:佳木秀而繁阴。描写夏天树木茂盛,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
- 秋: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描写秋天风高气爽,霜洁月明,水位下降,露出水中的石头。
-
- 冬:雪峰霜崖。描写冬天白雪覆盖山峰,霜冻凝结在悬崖上,一片银装素裹。
-
- D. 第四段(游人活动与乐趣)
-
- 日出而林霏开: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消散。
-
- 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集,山岩的洞穴昏暗下来。
-
- 佳客:作者描写了游人的活动,展现了他们的乐趣。
- a. 游人来而乐也:游人来到这里感到快乐。
- b. 宴酣之乐:饮酒宴请的快乐。
- c. 众宾欢也:大家都感到高兴。
- 佳客:作者描写了游人的活动,展现了他们的乐趣。
-
- E. 第五段(太守之乐)
-
- 宴酣之乐,非丝竹:宴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
- 射者中,弈者胜:射箭的人中了靶,下棋的人赢了棋。
-
-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
-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站起来,大声喧哗的人,是宾客们高兴的样子。
-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那里的人,是太守喝醉了。
-
- F. 第六段(作者思想感情)
-
- 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享受的就是这种快乐啊。
-
- 饮少辄醉:喝一点酒就醉了。
-
- 而年又最高:而且年龄又是最大的。
-
- 故自号曰醉翁也:所以自己取名叫醉翁啊。
-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于喝酒,在于山水之间啊。
-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里。
-
- G. 第七段(与民同乐)
-
-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夕阳落在西山。
-
- 人影散乱:人影散乱。
-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太守回去,宾客跟随在后。
-
- 树林阴翳:树林阴暗。
-
- 鸣声上下:鸟儿鸣叫的声音上下呼应。
-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游人离去而鸟儿却感到快乐啊。
-
-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
-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们只知道跟从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够和他们同乐,醒了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人,是太守啊。
-
-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
III. 语言特色
- A. 骈散结合
-
- 骈句的使用: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散句的使用: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 B. 语言精炼
-
- 用词准确生动:如“蔚然深秀”、“佳木秀而繁阴”。
-
- 语言简洁流畅:叙事抒情,自然得体。
-
- C. 善用对比
-
- 人与禽鸟的对比:突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
- 宴酣之乐与丝竹之乐的对比:强调精神上的快乐。
-
IV. 艺术手法
- A. 借景抒情
-
- 通过描写滁州山水之美,抒发作者寄情山水、旷达乐观的情怀。
-
- 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
-
- B. 寓情于景
-
- 山水之乐,寓含着作者被贬谪后的失意和对政治的淡漠。
-
- 通过描写游人的活动,表达对百姓安居乐业的欣慰。
-
- C. 侧面烘托
-
- 通过描写游人的快乐,侧面烘托太守的快乐。
-
- 通过描写禽鸟的快乐,反衬人的快乐更为深刻。
-
V. 思想意义
- A. 积极的人生态度
-
- 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
- 乐于与民同乐,关心百姓疾苦。
-
- B. 宽广的胸襟
-
- 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
-
- 热爱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
- C.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
- 在自然中寻找乐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VI. 重点语句解析
- 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 解释:醉翁的心意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滁州的山水风光。
-
- 意义:揭示了作者写作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情怀。
-
- B.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 解释:游人离去后,禽鸟也感到快乐。
-
- 意义: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 C.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解释:人们只知道跟从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
- 意义:点明了作者“乐民之乐”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