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思维导图
《抑郁症思维导图》
一、定义与概述
1.1 核心概念
- 情绪障碍: 持续的、显著的、且影响功能的负面情绪状态。
- 主要症状: 心境低落、兴趣减退/丧失、精力不足。
- 持续时间: 症状至少持续两周。
- 功能损害: 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人际关系。
1.2 分类
- 重度抑郁症 (MDD): 持续且严重的症状,严重影响功能。
- 持续性抑郁障碍 (PDD): 慢性抑郁,症状较轻但持续时间长(至少两年)。
-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相): 抑郁期伴有躁狂或轻躁狂期。
- 季节性情感障碍 (SAD): 与季节变化相关的抑郁症。
- 产后抑郁症 (PPD): 分娩后发生的抑郁症。
- 非典型抑郁症: 具有不同寻常的症状,如反应性情绪、体重增加、睡眠过多。
1.3 流行病学
- 全球影响: 影响全球数百万人。
- 发病率: 女性高于男性。
- 年龄分布: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通常在成年早期出现。
- 复发率: 较高,需要长期管理。
- 共病率: 常与其他精神疾病共病,如焦虑症、物质滥用。
二、病因
2.1 生物学因素
- 遗传因素: 家族史是重要危险因素。
- 神经递质失衡: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前额叶皮层、海马体、杏仁核等。
-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功能异常、皮质醇水平异常。
- 免疫系统: 慢性炎症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2.2 心理因素
- 认知模式: 消极思维、自责、灾难化思维。
- 应对方式: 不良的应对机制,如逃避、压抑。
- 创伤经历: 童年虐待、忽视、丧亲等。
- 依恋模式: 不安全依恋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人格特质: 完美主义、神经质、低自尊。
2.3 社会因素
- 生活压力: 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离婚、财务危机。
- 社会支持不足: 缺乏亲密关系、社会隔离。
- 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对抑郁症的认知和表达有影响。
- 经济状况: 贫困、失业增加患病风险。
- 歧视与污名化: 影响寻求治疗的行为。
三、症状
3.1 情绪症状
- 心境低落: 持续的悲伤、空虚、无助感。
- 兴趣减退/丧失: 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 快感缺失: 无法体验快乐。
- 易激惹: 容易烦躁、易怒。
- 焦虑: 常伴有焦虑、恐惧。
3.2 认知症状
- 注意力不集中: 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
- 决策困难: 难以做出决定。
- 消极思维: 自我否定、认为未来没有希望。
- 自责: 过度自责、内疚。
- 自杀意念: 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3.3 躯体症状
- 睡眠障碍: 失眠、早醒、睡眠过多。
- 食欲改变: 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或食欲增加、体重增加。
- 疲劳: 持续的疲劳感、精力不足。
- 疼痛: 头痛、胃痛、肌肉疼痛等。
- 性欲减退: 性欲降低。
3.4 行为症状
- 退缩: 减少社交活动。
- 迟缓: 动作、思维迟缓。
- 坐立不安: 无法安静坐下。
- 哭泣: 经常哭泣。
- 自伤行为: 割腕、烧伤等。
四、诊断
4.1 诊断标准 (DSM-5)
- 至少五项症状: 包括心境低落或兴趣减退/丧失,且持续两周以上。
- 排除其他疾病: 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症状。
- 功能损害: 症状导致显著的功能损害。
4.2 评估工具
-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估抑郁程度。
-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医生评估抑郁程度。
- 贝克抑郁量表 (BDI): 评估抑郁症状。
4.3 鉴别诊断
- 双相情感障碍: 注意区分抑郁期和躁狂/轻躁狂期。
- 焦虑症: 区分抑郁症和焦虑症。
- 物质滥用: 物质滥用可能引起抑郁症状。
- 躯体疾病: 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等疾病。
五、治疗
5.1 药物治疗
-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常用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少。
-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 适用于对SSRIs反应不佳的患者。
- 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 副作用较多,需谨慎使用。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s): 需要特殊饮食限制,较少使用。
- 非典型抗抑郁药: 如米氮平、安非他酮等。
5.2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 (CBT): 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
- 人际关系疗法 (IPT): 改善人际关系。
- 精神动力学疗法: 探索潜意识冲突。
- 家庭治疗: 改善家庭关系,支持患者康复。
- 团体治疗: 提供支持和交流平台。
5.3 其他治疗
- 电休克治疗 (ECT): 适用于重度抑郁症、伴有自杀风险的患者。
- 经颅磁刺激 (TMS): 非侵入性治疗,适用于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 迷走神经刺激 (VNS):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来治疗抑郁症。
- 光照疗法: 适用于季节性情感障碍。
5.4 康复与预防
-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
- 社会支持: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压力管理: 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
- 复发预防: 长期管理,定期复诊。
- 自我关怀: 关注自身情绪,及时寻求帮助。
六、预后
- 个体差异: 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
- 早期治疗: 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 坚持治疗: 长期坚持治疗至关重要。
- 复发风险: 复发风险较高,需要长期管理。
- 功能恢复: 大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