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尿思维导图
《少尿思维导图》
一、定义与分类
1.1 定义
- 成人尿量<400ml/24h 或 <0.5ml/kg/h。
- 儿童尿量<1ml/kg/h。
- 新生儿尿量<0.5ml/kg/h。
1.2 分类
- 根据病因:
- 肾前性少尿
- 肾性少尿
- 肾后性少尿
- 急性少尿
- 慢性少尿
- 少尿
- 无尿 (尿量<100ml/24h)
二、病因分析
2.1 肾前性少尿 (肾脏灌注不足)
-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 失血 (外伤、手术、消化道出血)
- 脱水 (呕吐、腹泻、利尿剂过量、高热)
- 容量分布异常 (严重感染、胰腺炎、烧伤)
- 心源性 (心力衰竭、心包填塞、心律失常)
- 肾动脉狭窄或阻塞
- 肾静脉血栓
- 主动脉夹层
2.2 肾性少尿 (肾脏实质损伤)
- 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
- 缺血性 ATN (严重低血压、休克)
- 中毒性 ATN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重金属)
-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 新月体肾炎
- 狼疮性肾炎
- 药物过敏 (青霉素类、头孢类、非甾体抗炎药)
- 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
- ANCA相关性血管炎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HUS)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 淋巴瘤
- 白血病
2.3 肾后性少尿 (尿路梗阻)
- 双侧输尿管梗阻:
- 结石
- 肿瘤 (盆腔肿瘤、腹膜后纤维化)
- 外伤
- 手术损伤
- 前列腺增生
- 前列腺癌
- 尿道狭窄
- 神经源性膀胱
- 同双侧输尿管梗阻病因
三、诊断评估
3.1 病史询问
- 详细询问病史:原发疾病、用药史、手术史、过敏史、饮水情况、排尿习惯等。
- 特别是注意:是否存在脱水诱因、药物使用情况(尤其是有肾毒性的药物)、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3.2 体格检查
- 评估容量状态:皮肤弹性、黏膜干燥程度、脉搏、血压、颈静脉充盈度、水肿情况。
3.3 实验室检查
- 尿液分析:
- 尿比重
- 尿渗透压
- 尿钠浓度
- 尿沉渣
- 肾小管功能指标 (如FENa、FEUrea)
- 血肌酐 (Cr)
- 尿素氮 (BUN)
- 电解质 (Na+, K+, Cl-)
- 血气分析
- 肾脏相关抗体 (ANA, ANCA)
- 补体水平
- 评估有无贫血、感染。
- 肌红蛋白
- 尿本周蛋白
3.4 影像学检查
- B超:
- 评估肾脏大小、形态,有无积水。
- 评估膀胱充盈情况,有无残余尿。
- 进一步评估肾脏及尿路情况,排除梗阻。
- 评估有无肾血管病变。
- 明确肾脏病理类型,指导治疗。 (必要时)
3.5 鉴别诊断
- 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少尿的鉴别: 关键在于仔细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尤其需要关注尿液分析和容量状态评估。 根据FENa、BUN/Cr比值等指标初步判断病因,再结合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4.1 纠正病因
- 肾前性:
- 补充血容量 (晶体、胶体)
- 纠正低血压
- 改善心功能
- 避免肾毒性药物
-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
- 必要时使用免疫抑制剂
- 解除尿路梗阻 (导尿、肾造瘘)
4.2 对症治疗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限制液体入量
- 纠正高钾血症
- 纠正酸中毒
- 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
- 根据肾功能调整饮食结构。
- 防治感染
- 预防消化道出血
- 保护心功能
4.3 肾脏替代治疗 (RRT)
- 指征:
- 严重高钾血症、酸中毒
- 严重容量负荷过多
- 尿毒症脑病、心包炎
- 血液透析 (HD)
- 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 腹膜透析 (PD)
五、预后与预防
5.1 预后
- 预后取决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是否及时有效。
-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 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脏病 (CKD) 甚至终末期肾病 (ESRD)。
5.2 预防
-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 预防脱水。
- 及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 定期体检,监测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