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思维导图
《溶液思维导图》
一、溶液的定义与组成
- 定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分散到一起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 特点:
- 均一性: 各处性质相同,宏观上无界面。
- 稳定性: 组分不因时间推移而沉淀或分层(前提条件稳定)。
-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并非纯净物。
- 组成:
- 溶剂: 通常是指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液态,但可以是固态或气态)。
- 判定依据:
- 固体、液体溶解于液体时,液体为溶剂。
- 液体、液体混合时,量多者为溶剂。
- 固体、气体溶解于固体时,固体为溶剂。
- 常见溶剂: 水(极性溶剂)、乙醇、苯(非极性溶剂)等。
- 溶质: 被溶剂溶解的物质。
- 状态: 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 离子型溶质: 溶解后电离成离子。
- 分子型溶质: 溶解后以分子形式存在。
二、溶液的类型
- 按溶剂状态分:
- 液态溶液: 溶剂为液体,最常见,如糖水、盐水、酸碱溶液等。
- 固态溶液: 溶剂为固体,如合金(铜锌合金、钢铁)。
- 气态溶液: 溶剂为气体,如空气(氮气作为溶剂,氧气、稀有气体作为溶质)。
- 按溶质电离情况分:
- 电解质溶液: 溶质是电解质(酸、碱、盐、某些氧化物),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 非电解质溶液: 溶质是非电解质(蔗糖、乙醇等),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
- 按浓度分:
-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动态平衡: 溶解速率 = 结晶速率。
- 影响因素: 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种类。
-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浓溶液与稀溶液: 相对概念,取决于溶质的含量多少。
- 过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含量超过了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容易析出晶体。
三、溶解过程与溶解度
- 溶解过程:
- 扩散: 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扩散。
- 溶剂化: 溶剂分子包围溶质分子(或离子),形成溶剂化层。
- 能量变化:
- 吸热: 溶解过程中吸收能量,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
- 放热: 溶解过程中释放能量,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解。
- 无明显变化: 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不明显,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溶解。
- 溶解度:
-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通常为g/100g水。
- 影响因素:
- 温度:
- 多数固体: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 少数固体: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 气体: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溶剂的性质: “相似相溶”原理,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 压强: 对气体溶解度影响显著,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对固体和液体溶解度影响很小。
- 其他因素: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是否存在其他离子等。
- 溶解度曲线:
- 意义:
- 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 判断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 查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 判断改变温度时,溶液的变化情况(如结晶)。
- 应用:
- 结晶方法:
- 冷却结晶(降温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较大的物质。
- 蒸发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四、溶液的浓度
- 质量分数(质量百分比):
- 定义: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 公式: 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100%。
- 应用: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 物质的量浓度:
- 定义: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 公式: c = n / 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L)。
- 单位: mol/L。
- 稀释定律: c1V1 = c2V2 (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 应用:
五、溶液的应用
- 化学反应: 溶液是化学反应的常见介质。
- 分离提纯: 利用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
- 生物化学: 生物体内的许多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
- 工业生产: 溶液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过程。
- 实验分析: 溶液在实验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六、溶液的性质
- 渗透压: 溶剂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现象。
- 依数性: 溶液的某些性质(如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只取决于溶质的粒子数目,而与溶质的化学性质无关。
- 导电性: 电解质溶液具有导电性,非电解质溶液不导电。
- 酸碱性: 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