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 7-9年级)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 工具性: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 阅读:理解、分析、评价文本,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 写作: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掌握写作技巧。
- 口语交际:有效沟通,倾听、表达、理解,适应不同场合的交际需要。
- 语文综合性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素养。
- 人文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增强文化自信。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 革命文化: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 工具性: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 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
- 基础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 综合性: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语文能力与其他能力融合。
- 实践性:强调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 课程地位:
-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
- 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 总目标:
-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
-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 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 阶段目标(第四阶段):
- 阅读与鉴赏:
- 阅读速度与效率提高,能快速浏览提取信息。
- 能阅读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和实用类文本。
- 能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把握文本的主旨。
- 能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表达技巧。
- 能对文本进行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 能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
- 表达与交流:
- 能清晰、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能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进行有效的交流。
- 能进行较复杂的写作,表达观点、阐述理由。
- 能进行口头表达,如演讲、辩论、主持等。
- 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图文结合、多媒体等。
- 梳理与探究:
- 能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 能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能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能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 阅读与鉴赏:
三、课程内容
- 阅读:
- 精读:
- 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 实用类文本:新闻、说明文、议论文等。
- 略读:
- 快速浏览,获取信息。
- 筛选信息,把握重点。
- 课外阅读:
- 鼓励广泛阅读,拓展视野。
- 推荐书目,引导阅读。
- 阅读策略:
- 预测、提问、概括、推理、评价等。
- 精读:
- 写作:
- 记叙文:
- 描写人物、事件、景物。
- 抒发感情,表达思想。
- 说明文:
- 介绍事物,说明原理。
-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 议论文:
- 提出观点,论证理由。
-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 应用文:
- 书信、通知、总结等。
- 写作策略:
- 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等。
- 记叙文:
- 口语交际:
- 倾听:
- 认真倾听,理解对方意思。
- 抓住要点,提出问题。
- 表达:
- 清晰流畅,表达观点。
- 逻辑严密,阐述理由。
- 交流:
- 尊重对方,平等交流。
- 有效沟通,解决问题。
- 口语交际形式:
- 演讲、辩论、主持、讨论、采访等。
- 倾听:
- 语文综合性学习:
- 主题式学习:
- 围绕主题,开展多方面的学习活动。
- 项目式学习:
- 完成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 研究性学习:
- 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形成结论。
- 活动形式:
- 调查、采访、参观、展览、表演、制作等。
- 主题式学习:
- 语言文字运用:
- 字词:
- 积累常用字词。
- 理解词语含义,辨析词语用法。
- 语法:
- 掌握基本语法知识。
- 能分析句子结构。
- 修辞:
- 了解常见修辞手法。
- 能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 标点符号: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书法:
- 了解书法艺术。
- 练习书法,提高审美情趣。
- 字词:
四、学业质量标准
- 基本要求:
- 能读懂一般性的文学作品和实用类文本。
- 能进行简单的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能进行一般的口语交际,有效沟通。
- 能完成简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任务。
- 较高要求:
- 能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和实用类文本的含义。
- 能进行较为复杂的写作,表达观点,阐述理由。
- 能进行较为复杂的口语交际,如演讲、辩论等。
- 能独立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
- 优秀要求:
- 能对文学作品和实用类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 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表达独特的思想感情。
- 能进行流畅、生动的口语交际,具有感染力。
- 能独立完成复杂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任务,并取得显著成果。
五、实施建议
- 教学建议:
-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 注重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演示、实践等。
-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
- 评价建议:
-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业评价、考试评价、作品评价等。
- 评价内容要全面,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
-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 利用社会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 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学习平台、电子图书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 教师专业发展:
-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 参加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
- 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六、评价建议补充细则(示例)
- 阅读评价:
- 理解能力: 提取信息准确度、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对文本主题的把握程度。评价形式:选择题、简答题、讨论、读书笔记。
- 分析能力: 分析文本结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的能力。评价形式:论文写作、课堂展示、小组讨论。
- 鉴赏能力: 对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的评价,表达个人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评价形式:书评、影评、辩论。
- 写作评价:
- 内容: 立意是否深刻,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充分,选材是否恰当。
- 结构: 结构是否完整,逻辑是否严密,条理是否清晰。
- 语言: 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准确,修辞是否得当。
- 格式: 格式是否规范,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 评价形式:作文批改、互评、自评、作品展示。
- 口语交际评价:
- 倾听: 是否认真倾听,能否抓住要点,能否有效提问。
- 表达: 表达是否清晰流畅,逻辑是否严密,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积极。
- 互动: 是否尊重对方,能否有效沟通,能否合作解决问题。
- 评价形式:课堂观察、录音录像、问卷调查、角色扮演。
- 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
- 参与度: 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主动承担任务。
- 合作性: 是否与他人合作,是否尊重他人意见,是否共同完成任务。
- 探究性: 是否提出问题,是否进行调查研究,是否形成结论。
- 创新性: 是否有新的想法,是否有新的方法,是否取得新的成果。
- 评价形式:过程记录、成果展示、小组汇报、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