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变电流的思维导图

《交变电流的思维导图》

一、交变电流的产生与描述

A. 产生

  • 原理: 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导体切割磁感线: 闭合电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
    • 磁通量变化: 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 基本模型: 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
    • 旋转轴: 与磁感线垂直。
    • 转动频率: f (Hz),与周期T互为倒数。
    • 角速度: ω = 2πf = 2π/T (rad/s)。
  • 电动势变化: e = NBSωsin(ωt) (从垂直中性面开始计时)
    • 最大值: Em = NBSω。
    • N: 线圈匝数。
    • B: 磁感应强度。
    • S: 线圈面积。
    • ω: 角速度。

B. 描述

  • 瞬时值: 随时间变化的交流电的值。
    • 瞬时电动势: e = Em sin(ωt) 或 e = Em cos(ωt) (取决于起始位置)。
    • 瞬时电流: i = Im sin(ωt) 或 i = Im cos(ωt)。
    • 瞬时电压: u = Um sin(ωt) 或 u = Um cos(ωt)。
  • 最大值: 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内所能达到的最大值。
    • 电动势最大值: Em = NBSω。
    • 电流最大值: Im = Em / R (纯电阻电路)。
    • 电压最大值: Um (需要区分是电源电压还是用电器电压)。
  • 有效值: 与交流电的热效应等效的直流电的值。
    • 定义: 使交流电和直流电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电阻产生相同的热量,则直流电的电流或电压值就叫做交流电的有效值。
    • 计算:
      • 电流:I = Im / √2。
      • 电压:U = Um / √2。
    • 应用: 电路中的电流表、电压表测量值;计算电功率、热量。
  • 周期与频率:
    • 周期 (T): 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
    • 频率 (f): 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 关系: T = 1/f。
  • 相位与初相位:
    • 相位: ωt + φ (t时刻交流电所处的状态)。
    • 初相位 (φ): t=0 时的相位。

二、交变电流的电路

A. 电阻电路 (R)

  • 电流与电压: 电流与电压同相位。
  • 关系: i = u/R, I = U/R。
  • 功率: P = UI = I²R = U²/R (U和I为有效值)。

B. 电感电路 (L)

  • 特性: 通直流,阻交流;低频易通过,高频难通过 (感抗)。
  • 感抗 (XL): 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 公式: XL = ωL = 2πfL。
    • L: 自感系数 (单位:亨利 H)。
  • 电流与电压: 电流滞后电压 90°。 (电压超前电流)
  • 能量储存: 以磁场形式储存能量。

C. 电容电路 (C)

  • 特性: 通交流,隔直流;低频难通过,高频易通过 (容抗)。
  • 容抗 (XC): 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 公式: XC = 1/(ωC) = 1/(2πfC)。
    • C: 电容 (单位:法拉 F)。
  • 电流与电压: 电流超前电压 90°。 (电压滞后电流)
  • 能量储存: 以电场形式储存能量。

D. RLC串联电路

  • 阻抗 (Z): 对交流电的总阻碍作用。
    • 公式: Z = √[R² + (XL - XC)²]。
  • 电流与电压:
    • 谐振: XL = XC 时,阻抗最小,电流最大,电路发生谐振。
      • 谐振频率: f = 1/(2π√LC)。
    • 感性电路: XL > XC 时,电流滞后电压。
    • 容性电路: XL < XC 时,电流超前电压。
  • 总电压: U = √[UR² + (UL - UC)²]。
  • 功率: P = UIcosφ (U和I为有效值)。
    • 功率因数 (cosφ): cosφ = R/Z (反映电路消耗有功功率的比例)。

三、变压器

A. 原理

  • 互感现象: 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 铁芯作用: 增强磁通量,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B. 构造

  • 原线圈: 接输入电压的线圈。
  • 副线圈: 接负载的线圈。
  • 铁芯: 由硅钢片叠成。

C. 变压器规律 (理想变压器)

  • 电压关系: U1/U2 = n1/n2 (n1, n2 分别为原副线圈匝数)。
  • 电流关系: I1/I2 = n2/n1。
  • 功率关系: P1 = P2 (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

D. 远距离输电

  • 目的: 降低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
  • 措施: 采用高压输电。
    • 原理: P损 = I²R (R为输电线电阻)。在高压输电中,通过变压器升高电压,降低电流,从而降低线路损耗。
  • 流程: 发电厂升压 -> 远距离输电 -> 降压 -> 用户。
  • 计算:
    • 输送功率: P = UI (U为输送电压,I为输送电流)。
    • 损失功率: P损 = I²R (R为输电线电阻)。
    • 用户获得功率: P用户 = P - P损。
    • 输电效率: η = P用户 / P。

四、传感器应用 (简要提及,视具体情况扩展)

  • 温度传感器: 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 压力传感器: 应变片、压电元件等。
  • 光传感器: 光敏电阻、光电管等。

这只是一个较为详细的框架, 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记住, 理解概念的本质和灵活运用公式是掌握交变电流的关键。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克千克吨的认识简单一点的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