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


一级分支:文章分类及概览

  • 主题分类:

    • 写景抒情: 重点在于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的融合。
    • 叙事议论: 通过叙述事件来阐述道理或表达观点。
  • 文章列表:

    • 《马说》: 韩愈, 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批判社会不识人才的现象。
    •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记叙自己求学的艰辛经历,勉励后辈珍惜学习机会。
    •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塑造了五柳先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形象。

一级分支:《马说》

  • 作者及背景:

    •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提倡古文运动。
    • 写作背景: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对社会埋没人才的现状不满。
  • 核心观点:

    • 批判“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谬论,认为真正的千里马往往被埋没。
    • 阐述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根本原因,即统治者不识人才。
    • 反讽了“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的愤慨。
  • 重要语句: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观点提出)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根本原因)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细节描写,进一步论证)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结尾反讽,表达强烈不满)
  • 重点字词解释:

    • 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 伯乐:善于相马的人,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 槽枥:喂牲畜的器具。
    • 骈死:并排而死。
    • 策:鞭打。
    • 材:通“才”,才能。
    • 鸣:马叫。
    • 其真无马邪: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 写作手法:

    • 比喻: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伯乐比喻识才的人。
    • 反问: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 对比:千里马的才能与悲惨遭遇形成对比。

一级分支:《送东阳马生序》

  • 作者及背景:

    • 宋濂:明初文学家、史学家。
    • 写作背景:作者回忆自己求学经历,写给东阳马生,劝勉其勤奋好学。
  • 核心内容:

    • 追忆自己幼时求学的艰辛,包括借书、奔走、忍饥受冻等。
    • 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勤奋、好学、虚心请教。
    • 勉励马生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继续努力学习。
  • 重要语句: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借书的艰辛)
    •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求学的刻苦)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刻苦的回报)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虚心求教)
    •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刀剑光怪,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安贫乐道)
    •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读,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劝勉)
  • 重点字词解释:

    • 序:一种赠别文体裁。
    • 东阳:地名,今浙江东阳。
    • 假借:借。
    • 计日以还:计算着日子归还。
    • 弗之怠:不敢懈怠。
    • 加冠:古代男子成年礼,指二十岁。
    • 硕师名人:有名望的老师。
    • 先达:前辈。
    • 被:同“披”,穿着。
    • 绮绣:精美的丝绸。
    • 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 略无慕艳意:一点儿也没有羡慕的意思。
    • 口体之奉:指衣食方面的享受。
    • 廪稍:公家供给的粮食。
    • 裘葛之遗:皮衣和粗布衣服的赠送。
    • 司业、博士:古代官名,太学的老师。
    • 宜:应该。
    • 天质:天资。
  • 写作手法:

    • 对比:用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与马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形成对比。
    • 叙事:详细叙述自己求学的经历。
    • 抒情: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和对马生的期望。
    • 议论: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和态度。

一级分支:《五柳先生传》

  • 作者及背景:

    • 陶渊明:东晋诗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 写作背景:作者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志向。
  • 核心内容:

    • 塑造了五柳先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率真自然的形象。
    • 描写了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 表达了作者对五柳先生(也就是自己)的赞美和向往。
  • 重要语句: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点明五柳先生的来历)
    •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格特点)
    •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态度和乐趣)
    •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饮酒的爱好和洒脱)
    •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
    •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总结赞美)
  • 重点字词解释:

    • 传:一种人物传记文体裁。
    • 何许人:什么地方的人。
    • 详:详细。
    • 因以为号:因此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 不求甚解:不拘泥于字句的解释,只求领会精神。
    • 会意:领会到意思。
    • 欣然忘食:高兴得忘了吃饭。
    • 嗜酒:喜爱喝酒。
    • 造饮辄尽:每次喝酒总是喝光。
    •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
    • 曾不吝情去留:从不舍不得离开。
    • 环堵萧然:简陋的房屋,空空荡荡的。
    •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破烂不堪。
    • 箪瓢屡空:饭篮和水瓢经常是空的。
    • 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 颇示己志:略微表达自己的志向。
    • 忘怀得失:忘记了得失。
    • 黔娄:春秋时鲁国贤士。
    • 戚戚:忧愁的样子。
    • 汲汲:急切追求的样子。
    • 俦:类。
    • 酣觞赋诗:尽情饮酒,赋诗抒怀。
    • 无怀氏、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 写作手法:

    • 白描: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外貌、生活和性格。
    •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读书、饮酒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 对比:将五柳先生的贫困生活与精神境界形成对比。
    • 用典:引用黔娄之妻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反问:结尾用反问句,表达对五柳先生的赞美。

一级分支:学习方法与技巧

  • 字词积累: 整理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 翻译练习: 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 背诵记忆: 背诵重点段落,加深理解和记忆。
  •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思路。
  • 理解写作手法: 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 联系作者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 拓展阅读: 阅读相关文章,拓宽知识面,提升阅读能力。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孤独的小螃蟹的流程图怎么做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