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思维导图
《货币思维导图》
一、货币的本质
1.1 定义
- 充当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财富储藏手段的特殊商品。
1.2 职能
- 交换媒介 (Medium of Exchange):
- 克服物物交换的局限性,降低交易成本。
- 促进商品流通和市场发展。
- 价值尺度 (Unit of Account):
- 提供统一的衡量标准,方便比较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 简化经济核算和决策过程。
- 延期支付标准 (Standard of Deferred Payment):
- 允许债务和信贷的产生,促进投资和消费。
- 实现跨期资源配置。
- 价值储藏 (Store of Value):
- 可以将购买力储存到未来,应对不确定性。
- 但存在通货膨胀侵蚀价值的风险。
1.3 特性
- 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被公众普遍接受。
- 可携带性 (Portability): 便于携带和运输。
- 可分割性 (Divisibility): 可以分割成小单位,满足不同价值的交易。
- 耐久性 (Durability): 不易损坏,能够长期保存。
- 稀缺性 (Scarcity): 供给有限,才能保持其价值。
- 同质性 (Homogeneity): 单位之间的质量和价值相同。
二、货币的演变
2.1 实物货币
- 早期使用贝壳、盐、牲畜等具有实际价值的物品作为货币。
- 缺点:不便携带、易腐烂、价值不稳定。
2.2 金属货币
- 金、银等贵金属因其稀缺性、易分割性和耐久性而成为主要货币形式。
- 金银币的出现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发展。
2.3 纸币
- 最初是金银匠发行的兑换券,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由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
- 优点:轻便、易于管理和控制。
- 风险:可能出现过度发行导致通货膨胀。
2.4 电子货币
- 随着科技发展,出现了信用卡、借记卡、电子支付等新型货币形式。
- 数字化货币 (例如比特币) 的出现挑战了传统货币体系。
- 优点:便捷、高效、安全。
- 风险:网络安全、匿名性带来的洗钱风险、监管难题。
三、货币的供给
3.1 货币层次
- M0 (流通中的现金): 指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的现金。
- M1 (狭义货币): M0 + 活期存款。
- M2 (广义货币): M1 + 定期存款 + 储蓄存款 + 其他流动性较高的资产。
-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层次定义可能略有差异。
3.2 货币创造
- 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创造货币 (存款创造)。
-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货币供给。
- 货币乘数: 指基础货币每增加一个单位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加的倍数。
3.3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 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
- 政府财政政策 (例如财政赤字可能导致货币超发)。
- 国际收支状况 (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增加货币供给)。
- 公众的预期和行为 (例如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影响存款意愿)。
四、货币的需求
4.1 交易需求
- 为满足日常交易的需要而持有的货币。
- 与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正相关。
4.2 预防性需求
- 为应对意外支出或不确定性而持有的货币。
- 与收入水平和风险偏好相关。
4.3 投机需求
- 为博取利差或资本利得而持有的货币。
- 与利率水平负相关,与对未来利率和资产价格的预期相关。
4.4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 收入水平:收入越高,交易需求和预防性需求越大。
- 利率水平:利率越高,投机需求越小。
- 物价水平:物价越高,交易需求越大。
- 制度因素:例如支付体系的效率会影响货币需求。
- 金融创新: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会影响货币需求。
- 公众的预期和信心。
五、货币政策
5.1 定义
- 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利率和信贷的措施。
5.2 目标
- 稳定物价: 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
- 充分就业: 降低失业率,促进劳动力市场稳定。
- 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国际收支平衡: 维持汇率稳定,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5.3 工具
- 公开市场操作: 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
- 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
- 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存款比例,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
- 利率政策: 直接设定或引导利率水平,影响投资和消费。
- 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商业银行提出建议或要求。
5.4 类型
- 扩张性货币政策 (宽松货币政策): 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 紧缩性货币政策 (收缩货币政策): 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
- 中性货币政策: 保持货币供给和利率稳定,不对经济进行过度刺激或抑制。
六、货币与通货膨胀
6.1 通货膨胀的定义
6.2 通货膨胀的原因
-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物价上涨。
- 货币超发: 货币供给增长超过实际经济增长,导致物价上涨。
6.3 通货膨胀的影响
-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固定收入者受损,浮动收入者受益。
- 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扭曲价格信号,降低投资效率。
- 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动荡。
6.4 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 紧缩性货币政策。
- 紧缩性财政政策。
- 供给侧改革,提高生产效率。
- 加强预期管理,稳定公众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