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反应思维导图
光反应思维导图
定义/本质
- 位置:叶绿体类囊体膜 (发生场所)
- 反应类型:光化学反应 (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 关键产物:ATP (能量载体), NADPH (还原剂), O₂ (副产物)
- 需要条件:光照、水、光合色素、酶
过程/步骤
-
光能吸收与传递
- 色素分子:叶绿素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 捕光复合物 (LHC):收集光能并传递至反应中心
- 反应中心:含有特殊叶绿素a分子,发生电荷分离
- 光系统Ⅱ (PSⅡ):核心色素P680,主要功能是光解水
- 光系统Ⅰ (PSⅠ):核心色素P700,主要功能是合成NADPH
-
水的裂解 (光解水)
- 场所:PSⅡ内部,类囊体腔侧
- 反应:2H₂O → 4H⁺ + 4e⁻ + O₂
- 意义:提供电子(e⁻)给电子传递链,提供质子(H⁺)进入类囊体腔,产生氧气(O₂)释放到大气
-
电子传递链 (ETC)
- 过程:电子从PSⅡ的反应中心(P680)经一系列电子载体 (如质体醌PQ、细胞色素b₆f复合体、质体蓝素PC) 传递到PSⅠ的反应中心(P700),再经电子载体传递到NADP⁺
- 伴随现象: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部分能量用于将质子(H⁺)泵入类囊体腔,形成质子梯度
-
ATP的合成 (光合磷酸化)
- 原理: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sis)
- 动力:类囊体腔内积累大量H⁺,形成高于基质的H⁺浓度梯度
- 过程:H⁺通过膜上的ATP合酶 (CF₀CF₁) 从类囊体腔流向叶绿体基质,释放的能量驱动ADP和Pi合成ATP
- 场所:类囊体膜上
-
NADPH的生成
- 场所:PSⅠ末端,叶绿体基质侧
- 过程:电子传递到NADP⁺还原酶,将电子和从基质中获得的H⁺传递给NADP⁺
- 反应:NADP⁺ + 2e⁻ + H⁺ → NADPH
- 意义:NADPH是一种强还原剂,储存了化学能和还原力
意义/作用
- 能量转换: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储存在ATP和NADPH中的活跃化学能
- 提供原料:为后续的碳反应 (卡尔文循环) 提供所需的能量(ATP)和还原力(NADPH)
- 释放氧气:光解水产生的O₂释放到大气中,维持大气氧气平衡
影响因素
-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色素吸收光能的速率,是光反应的主要限制因素
- 光质: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反应效率影响不同 (红光、蓝紫光最有效)
- 温度:影响光反应中酶的活性,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效率
- 水分:作为光解水的底物,缺水会直接影响光反应
- 矿质元素:如Mg是叶绿素的组分,P是ATP和NADPH的组分,缺乏会影响光反应
与碳反应的关系
- 场所不同: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碳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
- 时间联系:光反应先于碳反应进行 (在光下进行)
- 物质联系: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是碳反应进行所必需的能量和还原力;碳反应产生的ADP、Pi、NADP⁺是光反应合成ATP和NADPH的原料
- 相互依存:两者共同构成了光合作用的完整过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