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思维导图

《阿长与山海经》思维导图

一、人物及背景

1. 阿长(长妈妈)

  • 身份: 鲁迅家的保姆
  • 外貌: “满面尘灰,两手粗糙”,“切切察察”
  • 性格特点:
    • 迷信、唠叨: 讲述“长毛”故事,规矩繁多
    • 热情、朴实: 为“我”买《山海经》,缝被子
    • 略带市侩气: 热衷于打听私事
    • 关爱儿童: 对鲁迅的关心和照顾
  • 象征意义:
    • 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
    • 传统文化与习俗的载体
    • 母性光辉的体现,弥补了鲁迅童年母爱的缺失
  • 对“我”(鲁迅)的影响:
    • 初期的反感与嘲讽
    • 后期的理解与感激
    • 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 与《山海经》的关联:
    • 促成“我”与《山海经》的相遇
    • 唤醒“我”对神话传说的兴趣

2. 鲁迅(“我”)

  • 身份: 童年时期的鲁迅
  • 性格特点:
    • 好奇、求知欲强
    • 对封建迷信的反感
    • 渴望了解世界
  • 对阿长的态度:
    • 初期:反感、不耐烦
    • 后期:理解、感激
  • 与《山海经》的关联:
    • 对《山海经》充满好奇和渴望
    • 《山海经》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 《山海经》成为“我”童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时代背景

  • 晚清社会: 封建统治腐朽没落,社会动荡不安
  • 农村生活: 保守、迷信、愚昧
  • 家庭环境: 鲁迅家庭的变故对他的成长产生影响

二、事件

1. 阿长讲述“长毛”故事

  • 背景: 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
  • 内容: 恐怖、血腥的“长毛”故事
  • “我”的反应: 恐惧、好奇
  • 意义: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们的恐惧心理

2. 阿长买《山海经》

  • 起因: “我”渴望得到《山海经》
  • 过程: 阿长四处打听,终于买到
  • “我”的反应: 惊喜、感激
  • 意义:
    • 体现了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 成为文章的转折点,使“我”对阿长的印象改观
    • 为“我”打开了通往神话世界的大门

3. 阿长缝被子

  • 描述: 阿长为“我”缝制被子,虽然手艺不好
  • 意义: 体现了阿长的朴实和善良

三、《山海经》

1. 内容

  • 古代中国地理、物产、神话、巫术的百科全书
  • 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异兽、奇物
  • 想象力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 对“我”的影响

  • 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 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 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3. 象征意义

  • 代表了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
  • 象征着神秘、未知、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四、主题思想

1. 展现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朴实

  • 阿长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勤劳、朴实等美德。

2. 表达对童年回忆的珍视和对过去的怀念

  • 通过对阿长和《山海经》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3. 反思封建迷信,歌颂求知精神

  • 虽然阿长身上存在封建迷信的色彩,但鲁迅更多的是对她的理解和同情,并赞扬了她对“我”的关爱和对《山海经》的成全,从而歌颂了求知精神。

4. 揭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 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并非单一的厌恶或喜爱,而是包含了复杂的理解、感激和同情。

五、写作手法

1. 细节描写

  • 通过对阿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2. 对比衬托

  • 将阿长的迷信与鲁迅的求知精神进行对比,突出了主题。

3. 心理描写

  • 通过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我”对阿长态度的变化。

4.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 文章既有对事件的叙述,也有对人物的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 语言风格

  • 朴实、简洁、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六、总结

  • 《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对保姆阿长和《山海经》的回忆,展现了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朴实,表达了对童年回忆的珍视和对过去的怀念,同时也反思了封建迷信,歌颂了求知精神。文章语言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是一篇充满人情味和文化内涵的散文佳作。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