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一、绪论:遗传的细胞基础

1.1 细胞的生命历程

1.1.1 细胞周期

概念:
  • 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时为止。
    时期:
  • 间期:
    • 时间长,占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
    • 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做准备。
    • 分裂期:
    • 时间短。
    • 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意义:
  • 保证细胞的连续分裂。
    • 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
      影响因素:
  • 温度、营养物质、生长因子等。

1.1.2 细胞分化

概念:
  •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本质:
  •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意义:
  • 使生物体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器官,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从而使生物体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完善。
    全能性:
  •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 如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表现为:离体的植物细胞可以培养成一个完整的植株。
    • 细胞核的全能性表现为:一个细胞的细胞核可以使另一个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

1.1.3 细胞衰老和凋亡

细胞衰老:
  • 特征:
    • 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
    •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 细胞内色素积累。
    • 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 原因:
    • 内因:基因的控制。
    • 外因:环境因素(如温度、营养、有害物质)。
细胞凋亡:
  • 概念: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编程性的死亡。
    • 意义:
    • 清除体内衰老或受损的细胞。
    • 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 保证机体的正常发育。
    • 特点:
    • 受到严格的基因调控。
    • 不是病理状态下发生的细胞死亡。

1.1.4 细胞癌变

概念:
  • 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使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和调控,从而无限增殖的过程。
    原因:
  • 内外因:
    • 外因: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 原癌基因:控制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的基因。
    • 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的基因。
      特征:
  • 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 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 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
      预防:
  • 减少与致癌因子的接触。
    • 健康的生活方式。
    • 早期检测和治疗。

1.2 减数分裂

1.2.1 减数分裂的过程

概念:
  •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过程:
  • 减数第一次分裂:
    • 前期
      • 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减半。
    • 减数第二次分裂:
    • 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
    •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 末期:细胞一分为二。
      染色体的变化:
  • 染色体数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
      意义:
  • 保证了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1.2.2 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

配子的形成:
  • 精子的形成:
    • 初级精母细胞 → 减数第一次分裂 → 次级精母细胞 → 减数第二次分裂 → 精细胞 → 精子
    • 卵细胞的形成:
    • 初级卵母细胞 → 减数第一次分裂 →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 减数第二次分裂 → 卵细胞和极体
      受精作用:
  • 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 意义:
    • 使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亲代水平。
    • 实现了基因的重组,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
      有性生殖:
  • 经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再经过受精作用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 优点:增加了生物的变异性,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变化。

1.3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3.1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分离定律:
  • 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适用范围:适用于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的情况。
    • 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
  • 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 适用范围:适用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
    • 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3.2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萨顿的假说:
  •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一对同源染色体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 基因也成对存在,在体细胞中成对,在配子中成单。
    •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基因也随着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摩尔根的验证:
  • 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的假说。
    • 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3.3 伴性遗传

概念:
  •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特点:
  • 性状在后代中出现的概率与性别相关。
    • 显性性状的遗传不一定符合分离定律。
    • 后代的性状表现型会因亲代的性别而不同。

二、重点概念整理

  • 细胞周期
  • 细胞分化
  • 细胞衰老
  • 细胞凋亡
  • 细胞癌变
  • 减数分裂
  • 有性生殖
  • 基因分离定律
  •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 伴性遗传

三、核心考点分析

  •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 减数分裂过程及特点
  •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 伴性遗传的应用

四、思维拓展

  • 细胞生命历程与人类健康
  • 减数分裂异常与遗传病
  • 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
  • 遗传规律的应用与发展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活着 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