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上一单元思维导图

《语文九上一单元思维导图》

一、单元总览

  • 主题: 人与自然
  •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
  • 单元目标:
    • 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自然之美,感悟生命价值。
    • 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语言,掌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
    • 培养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 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 主要内容:
    • 散文:
      • 《敬畏自然》:阐述人类与自然应有的态度——敬畏。
      • 《壶口瀑布》:生动描写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
      • 《桥之美》:通过对桥的描写,展现中华文化的审美意蕴。
    • 文言文:
      • 《桃花源记》:构建理想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写作重点: 景物描写、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 语文要素: 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文化内涵。

二、课文分解

2.1 《敬畏自然》

  • 作者: 利奥波德
  • 中心论点: 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 论证思路:
    • 提出问题: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
    • 分析原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自然界存在许多未知的规律。
    • 得出结论:人类应该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尊重自然规律。
  • 论证方法:
    • 道理论证:引用科学家的观点,说明自然界存在许多未知的规律。
    • 举例论证: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说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 对比论证:将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与敬畏自然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敬畏自然的重要性。
  • 语言特点:
    • 严谨、理性、充满思辨性。
    • 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重点语句:
    •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是: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 主旨: 呼吁人类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2 《壶口瀑布》

  • 作者: 袁鹰
  • 描写对象: 壶口瀑布
  • 描写重点: 瀑布的壮丽、雄浑、气势磅礴。
  • 描写顺序: 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
  • 描写方法:
    •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瀑布的形态、声音、气势。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瀑布的形象更加生动。
    •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周围环境、游人的反应,烘托瀑布的壮丽景象。
    •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描写瀑布,突出瀑布的生机和活力。
  • 语言特点:
    • 生动形象,充满激情。
    • 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瀑布的形象跃然纸上。
  • 重点语句:
    • “黄河象一条挣脱了羁绊的巨龙,从崇山峻岭中猛扑而出,奔腾咆哮,一泻千里。”
    • “震耳欲聋的涛声,犹如千军万马奔腾的怒吼,撼天动地。”
  • 主旨: 通过对壶口瀑布壮丽景象的描写,赞美黄河的雄伟气魄,讴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3 《桥之美》

  • 作者: 茅以升
  • 描写对象: 中国的桥
  • 描写重点: 桥的结构美、造型美、文化美。
  • 描写方法:
    • 概括描写:对中国桥梁的整体特点进行概括性描述。
    • 具体描写:对具体的桥梁进行详细描写,如赵州桥、卢沟桥等。
    •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桥梁的形象更加生动。
  • 语言特点:
    • 语言简洁、流畅、富有文化气息。
    • 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
  • 重点语句:
    • “桥梁是连接两岸的纽带,也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
    • “中国桥梁的结构,既坚固又美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主旨: 通过对中国桥梁的描写,展现中华文化的审美意蕴,赞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4 《桃花源记》

  • 作者: 陶渊明
  • 体裁: 记叙文
  • 内容梗概:
    • 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
    • 桃花源人热情款待渔人,并讲述了他们避秦的历史。
    •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人寻找未果。
  • 主题: 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写作特点:
    • 虚构情节: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 语言简洁明快:语言朴实自然,充满田园气息。
    • 情景交融: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
  • 重点语句: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思想意义: 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

三、单元写作

  • 写作重点: 景物描写、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 描写方法:
    • 抓住景物的特点:要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气味等方面特点。
    •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不仅要用眼睛观察,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全方位感受景物。
    • 运用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突出景物的生机和活力。
  • 情景交融: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景物描写更加感人。
  • 托物言志: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写作思路:
    1. 确定写作对象: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景物。
    2. 细致观察:仔细观察景物的特点。
    3.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
    4. 情景交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
    5. 托物言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单元复习

  • 字词积累: 重点积累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
  • 文学常识: 了解本单元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 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写作特点。
  • 写作技巧: 掌握景物描写、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写作技巧。
  • 拓展阅读: 阅读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拓展知识面。

五、思维拓展

  •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 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理想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追求美好生活?
  • 讨论:现代社会“桃花源”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它的形式是什么样的?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除法思维导图二年级上册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