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思维导图第四单元》
中心主题: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一级分支:加法运算定律
-
分支主题:加法交换律
- 定义: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公式: a + b = b + a
- 举例: 12 + 25 = 25 + 12 = 37
- 应用场景:
- 口算:18 + 2 + 8 = 18 + 8 + 2 = 26 + 2 = 28(将能凑成整十数的加数交换位置,更方便计算)
- 列竖式:验算加法竖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 简便计算:56 + 39 + 44 = 56 + 44 + 39 = 100 + 39 = 139
-
分支主题:加法结合律
- 定义: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 公式: (a + b) + c = a + (b + c)
- 举例: (15 + 28) + 12 = 15 + (28 + 12) = 15 + 40 = 55
- 应用场景:
- 凑整计算:23 + 17 + 45 = 23 + (17 + 45) = 23 + 62 = 85 (如果将17和45先加,计算较为复杂,不如先算23+17得到整十数)
- 连续加法:超市购物计算总价时,可以灵活运用结合律。例如买了三件商品,价格分别为25元、15元、30元,可以先算25+15=40元,再加30元,更快速。
-
分支主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 混合运用: 可以同时使用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得计算更加简便。
- 举例: 48 + 25 + 52 + 75 = (48 + 52) + (25 + 75) = 100 + 100 = 200
- 注意事项: 要观察数字特征,优先考虑能否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数。
一级分支:乘法运算定律
-
分支主题:乘法交换律
- 定义: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 公式: a × b = b × a
- 举例: 8 × 25 = 25 × 8 = 200
- 应用场景:
- 口算:5 × 17 × 2 = 5 × 2 × 17 = 10 × 17 = 170
- 验算乘法:乘法竖式验算,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
分支主题:乘法结合律
- 定义: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 公式: (a × b) × c = a × (b × c)
- 举例: (4 × 25) × 7 = 4 × (25 × 7) = 4 × 175 = 700
- 应用场景:
- 凑整计算:25 × 13 × 4 = (25 × 4) × 13 = 100 × 13 = 1300
- 与数量关系结合:比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可以任意组合计算。
-
分支主题:乘法分配律
- 定义: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 公式: (a + b) × c = a × c + b × c 或 a × c + b × c = (a + b) × c
- 举例: (12 + 40) × 3 = 12 × 3 + 40 × 3 = 36 + 120 = 156
- 逆用: 25 × 12 + 25 × 8 = 25 × (12 + 8) = 25 × 20 = 500
- 变式: (a - b) × c = a × c - b × c 或 a × c - b × c = (a - b) × c
- 应用场景:
- 分解数字:102 × 15 = (100 + 2) × 15 = 100 × 15 + 2 × 15 = 1500 + 30 = 1530
- 统一因数:28 × 36 + 72 × 36 = (28 + 72) × 36 = 100 × 36 = 3600
-
分支主题: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 灵活运用: 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注意事项: 认真观察数字特点,判断是否符合运算定律的结构。 优先考虑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组合。
一级分支:简便计算
-
分支主题:常见凑整数
- 熟记:
- 25 × 4 = 100
- 125 × 8 = 1000
- 5 × 2 = 10
- 应用: 在计算中寻找这些组合,优先进行计算。
- 熟记:
-
分支主题:减法的性质
- 性质一: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 公式: a - b - c = a - (b + c)
- 举例: 100 - 37 - 63 = 100 - (37 + 63) = 100 - 100 = 0
- 性质二: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 公式: a - (b + c) = a - b - c
- 举例: 256 - (48 + 52) = 256 - 48 - 52 = 256 - 100 = 156
-
分支主题:除法的性质
- 性质一: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 公式: a ÷ b ÷ c = a ÷ (b × c)
- 举例: 420 ÷ 7 ÷ 6 = 420 ÷ (7 × 6) = 420 ÷ 42 = 10
- 性质二: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依次除以这两个数。
- 公式: a ÷ (b × c) = a ÷ b ÷ c
- 举例: 360 ÷ (9 × 4) = 360 ÷ 9 ÷ 4 = 40 ÷ 4 = 10
-
分支主题:综合运用
- 注意事项:
- 观察算式中的数字特点,判断是否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合理使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 注意运算符号,避免出错。
- 验算结果,确保计算正确。
- 注意事项:
一级分支:解决问题
-
分支主题:实际应用
- 例题: 学校买了25套课桌椅,每张课桌125元,每把椅子7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 解法一: 先算一套课桌椅的价格,再算25套的总价。 (125 + 75) × 25 = 200 × 25 = 5000 (元)
- 解法二: 先算课桌的总价,再算椅子的总价,然后相加。 125 × 25 + 75 × 25 = 3125 + 1875 = 5000 (元)
-
分支主题:策略选择
- 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 比如,题目中出现“总共”、“一共”等字眼,可能需要用到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定律。
- 简化计算步骤: 通过运算定律,将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计算。
- 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结合实际情况,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总结: 熟练掌握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及其应用,以及减法和除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快捷,提高解题效率。在实际应用中,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