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思维导图历史
《清朝思维导图历史》
一、政治制度
1. 中央集权强化
1.1. 皇权至上
1.1.1.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1.1.1.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乾纲独断
1.1.1.2. 军机处设置,强化皇权控制
1.1.2. 压制异己
1.1.2.1. 文字狱,钳制思想,维护统治
1.1.2.2. 屠杀异族,维护统治稳定
1.2. 内阁与军机处
1.2.1. 内阁
1.2.1.1. 明朝延续,权力逐渐被削弱
1.2.1.2. 职能主要为处理日常文书
1.2.2. 军机处
1.2.2.1. 雍正帝设立,处理军政要务
1.2.2.2. 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对皇帝负责
1.2.2.3.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3. 八旗制度
1.3.1. 起源于女真族的社会组织
1.3.2. 兼具军事、行政、生产功能
1.3.3. 满清统治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
2. 地方行政
2.1. 总督与巡抚
2.1.1. 总督:管辖数省,侧重军事
2.1.2. 巡抚:管辖一省,侧重民政
2.1.3. 共同维护地方稳定,向中央负责
2.2. 行省制度
2.2.1. 全国划分为多个行省
2.2.2. 省下设府、州、县,层层管理
2.2.3.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民族政策
3.1. 笼络政策
3.1.1. 对蒙古族:联姻,册封,给予优待
3.1.2. 对汉族:任用汉族官员,缓和社会矛盾
3.2. 高压政策
3.2.1. 推行“剃发令”、“易服令”
3.2.2. 圈地运动,激化民族矛盾
3.2.3. 文化高压,控制舆论
二、经济发展
1. 农业
1.1. 土地制度
1.1.1. 实行地主土地所有制
1.1.2. 推行摊丁入亩,减轻农民负担
1.1.3. 鼓励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
1.2. 粮食生产
1.2.1. 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番薯
1.2.2. 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粮食产量
1.2.3.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
2. 手工业
2.1. 官营手工业
2.1.1. 为皇室和政府服务,技术精湛
2.1.2. 产品质量高,但生产效率低
2.2. 民营手工业
2.2.1. 发展迅速,门类齐全
2.2.2. 江南地区丝织业发达
2.2.3.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 商业
3.1. 国内贸易
3.1.1. 商业繁荣,市场扩大
3.1.2. 出现区域性商帮,如晋商、徽商
3.1.3. 货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3.2. 对外贸易
3.2.1.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2.2. 限制对外贸易,仅保留广州一口通商
3.2.3. 白银大量外流,加剧财政危机
三、文化思想
1. 理学
1.1. 官方思想
1.1.1. 统治者推崇理学,维护统治
1.1.2. 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1.1.3. 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发展
2. 经学
2.1. 考据学兴起
2.1.1. 注重文献考证,追求实证
2.1.2. 批评空谈,推动学术发展
3. 文学艺术
3.1. 小说
3.1.1. 长篇小说兴盛,《红楼梦》、《聊斋志异》
3.1.2. 反映社会现实,批判封建制度
3.2. 戏曲
3.2.1. 昆曲、京剧等戏曲形式发展
3.2.2. 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3.3. 绘画
3.3.1. 文人画盛行,追求意境
3.3.2. 郎世宁等西方画家进入中国,带来新的绘画风格
四、社会阶层
1. 统治阶级
1.1. 皇族
1.1.1. 享受特权,地位显赫
1.1.2. 参与政治,影响国家政策
1.2. 官僚
1.2.1.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
1.2.2. 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统治
2. 被统治阶级
2.1. 地主
2.1.1. 拥有土地,剥削农民
2.1.2. 社会地位较高
2.2. 农民
2.2.1. 承担繁重的赋税和徭役
2.2.2. 生活困苦,经常发生农民起义
2.3. 手工业者
2.3.1. 从事手工业生产
2.3.2. 受地主和官府的压迫
2.4. 商人
2.4.1. 从事商业活动,积累财富
2.4.2. 社会地位较低,受官府限制
五、衰落与灭亡
1. 内忧外患
1.1. 吏治腐败
1.1.1. 官员贪污腐化,搜刮民脂民膏
1.1.2. 政治黑暗,民怨沸腾
1.2. 人口膨胀
1.2.1. 人口快速增长,资源短缺
1.2.2. 社会矛盾激化
1.3. 西方列强入侵
1.3.1.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
1.3.2. 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主权
2. 农民起义
2.1. 白莲教起义
2.2. 太平天国运动
2.3. 义和团运动
3. 辛亥革命
3.1. 推翻清朝统治
3.2. 建立中华民国
3.3.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