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地理地球的运动的思维导图

《7上地理地球的运动的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地球的运动

  • I. 地球的自转

    • A. 自转的概念:

      • 定义:地球绕地轴的旋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恒星日(约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约24小时)。
    • B. 自转的轴与方向:

      • 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线。
      • 地轴倾斜: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约为66°34'(地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地轴空间指向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重要意义:产生昼夜更替和影响四季变化。
    • C. 自转的速度:

      •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其他各点角速度相同,均为15°/小时。
      •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极点为零。
      • 计算公式:地球半径 cos(纬度) 角速度 (线速度与纬度的关系)
    • D. 自转的地理意义:

      • 1. 昼夜更替:
        • 原因:地球不透明,且持续自转。
        • 周期:太阳日(24小时)。
        • 昼夜分界线:晨昏线 (圈)。
        • 晨昏线性质:是太阳光与地球表面的切线。
        • 晨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太阳升起。
        • 昏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太阳落下。
        • 晨昏圈/线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晨昏圈始终平分地球。
      • 2. 地方时差异:
        • 定义:随地球自转产生的不同地点的时刻差异。
        • 计算方法: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 区时: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每15个经度范围划分为一个时区,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 北京时间:东八区(120°E)的地方时。
        • 时差计算:已知两地经度,算出经度差,再除以15,得到时差(小时)。
      • 3. 地球形状:
        • 不是正球体,而是略扁的椭球体(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 4. 影响地表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科里奥利力):
        • 定义: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惯性力,使运动物体发生偏转。
        • 北半球:右偏。
        • 南半球:左偏。
        • 赤道:无偏转。
        • 影响:影响风向、洋流方向等。例如,信风和西风的形成。
  • II. 地球的公转

    • A. 公转的概念:

      •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旋转。
      •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恒星年(约365天6小时9分10秒),回归年(约365天5小时48分46秒)。历法采用回归年。
    • B. 公转的速度:

      • 近日点:速度较快。
      • 远日点:速度较慢。
    • C. 公转的地理意义:

      • 1. 四季的形成:
        • 原因: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且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 季节的划分:以二分二至为界。
      •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定义:太阳高度角的日最大值。
        • 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 = 90° - | 太阳直射点纬度 - 观测点纬度 |
        • 规律:
          • 太阳直射点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 在同一纬度上,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
            • 在同一天,太阳直射点附近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
      • 3. 昼夜长短的变化:
        •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昼夜长短的分布。
        • 北半球:
          • 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
          • 冬半年(秋分日至春分日):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
          • 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 冬至日:北半球白昼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 4. 黄赤交角与影响:
        •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约23°26')。
        • 影响: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增大,导致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 III. 地球运动的应用

    • A. 指导农业生产:

      • 根据不同地区的日照、温度变化规律,合理安排播种和收获时间。
      • 例如:冬小麦的种植。
    • B. 指导交通运输:

      • 根据科里奥利力,调整航线和飞机飞行路线。
      • 例如:远洋航线的设计。
    • C. 确定时间:

      • 通过地方时、区时等概念,进行时间计算和安排。
      • 例如:国际会议的时间安排。
    • D. 解释自然现象:

      • 解释四季变化、昼夜更替、风向、洋流等自然现象。
  • IV. 重要概念辨析

    • 恒星日 vs 太阳日: 太阳日比恒星日长,因为地球公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转一点才能使同一个地点再次正对太阳。
    • 地方时 vs 区时: 地方时是具体地点的时刻,区时是该地点所在时区的统一时刻。
    • 昼弧 vs 夜弧: 昼弧是白昼时间,夜弧是夜晚时间,两者之和为一天(24小时)。
    • 极昼 vs 极夜: 极昼是太阳持续位于地平线以上,极夜是太阳持续位于地平线以下。

这个思维导图涵盖了7年级上册地理中关于地球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并对一些重要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二年级上学数学思维导图手抄报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