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思维导图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 I. 岩石圈构成

    • A. 地壳

        1. 定义: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
        1. 构成:主要由岩石组成,分为地壳和海洋壳
        1. 元素组成:主要元素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 矿物与岩石
          • a. 矿物: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晶体或非晶体。
          • b.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集合体组成。
          • c. 岩石分类:
          • i. 岩浆岩 (火成岩)
            • (1) 定义: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 (2) 分类:侵入岩(深成岩)和喷出岩(火山岩)。
            • (3) 特点:结晶程度好,致密坚硬。
            • (4) 实例:花岗岩、玄武岩。
          • ii. 沉积岩
            • (1) 定义:由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 (2) 沉积物来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 (3) 分类:碎屑岩、化学岩、生物岩。
            • (4) 特点: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
            • (5) 实例:砂岩、页岩、石灰岩。
          • iii. 变质岩
            • (1) 定义: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形成的岩石。
            • (2) 形成过程:变质作用。
            • (3) 特点:结构致密,矿物重新排列。
            • (4) 实例: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来)、片麻岩(由花岗岩变质而来)、板岩。
        1. 地壳运动
          • a. 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
          • b. 板块边界类型:
          • i. 消亡边界 (汇聚边界): 板块碰撞俯冲,形成海沟、火山弧、地震带。
          • ii. 生长边界 (离散边界): 板块张裂,形成海岭、裂谷。
          • iii. 转换边界 (平移边界): 板块滑动,形成断层。
          • c. 地质构造:
          • i. 褶皱: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
          • ii. 断层:岩层发生断裂错动。
    • B. 地幔 (简述,与地表形态关系较小)

        1. 位置:地壳以下,地核以上。
        1. 构成:主要由铁镁硅酸盐组成。
        1. 软流层:地幔上部存在局部熔融状态的物质。
  • II. 地表形态塑造

    • A. 内力作用
        1. 定义: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 影响:使地表隆起、下降,形成山脉、高原、盆地等大地构造单元。
        1. 具体表现:
          • a. 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地质构造。
          • b. 火山作用:
          • i. 形成过程:岩浆喷发、堆积。
          • ii. 火山类型:盾状火山、锥状火山、裂隙火山。
          • iii. 火山地貌:火山锥、火山口、熔岩台地。
          • c. 地震:
          • i. 定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引起的震动。
          • ii. 成因:主要由板块运动引起。
          • iii. 对地表的影响: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地貌突变。
    • B. 外力作用
        1. 定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1. 影响:改变地表形态,使地表趋于平缓。
        1. 具体表现:
          • a. 风化作用:
          • i. 定义: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 ii.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 iii. 影响因素:气候、岩石性质、地形、生物。
          • b. 侵蚀作用:
          • i. 定义:流水、冰川、风等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
          • ii. 类型:
            • (1) 流水侵蚀:冲刷、溶蚀、磨蚀。
            • (2) 冰川侵蚀:冰川刨蚀、磨蚀。
            • (3) 风力侵蚀:吹蚀、磨蚀。
          • c. 搬运作用:
          • i. 定义:流水、冰川、风等将侵蚀产生的碎屑物质运离原地。
          • ii. 搬运方式:溶解、悬浮、推移、滚动。
          • d. 沉积作用:
          • i. 定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地点堆积下来。
          • ii. 沉积类型:
            • (1) 流水沉积: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
            • (2) 冰川沉积:冰碛地貌(冰碛丘、冰碛湖)。
            • (3) 风力沉积:沙丘、黄土。
            • (4) 海洋沉积:海滩、沙坝、潟湖。
          • e. 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岩石。
    • C. 综合作用
        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1. 内力作用是地表形态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外力作用是对内力作用形成地貌的再塑造。
        1. 不同区域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不同区域的主导作用可能不同。例如,地壳抬升为主导的高山地区,侵蚀作用强烈;地壳相对稳定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明显。
  • III. 地表形态类型

    • A. 山地
        1. 定义:海拔较高,坡度较陡,起伏较大的地形。
        1. 成因:板块挤压隆起、火山喷发。
        1. 类型:断块山、褶皱山、火山。
    • B. 高原
        1. 定义:海拔较高,地势较平坦或起伏较缓的地形。
        1. 成因:地壳抬升,长期侵蚀。
    • C. 丘陵
        1. 定义:海拔较低,起伏较小,坡度较缓的地形。
        1. 成因:长期侵蚀剥蚀。
    • D. 平原
        1. 定义:地势低平,起伏很小的地形。
        1. 成因:流水沉积、湖泊沉积、海洋沉积。
        1. 类型: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海积平原。
    • E. 盆地
        1. 定义:四周高,中间低,地势凹陷的地形。
        1. 成因:地壳断裂下陷、褶皱作用。
    • F. 其他特殊地貌
        1. 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蚀形成的漏斗、溶洞、地下河。
        1. 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的陡崖峭壁。
        1. 冰川地貌:冰斗、U型谷、冰碛地貌。
        1. 黄土地貌:黄土高原特有的沟壑纵横的地貌。
  • IV.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相互影响

    • A. 岩石圈性质影响地表形态:岩石的硬度、结构影响风化和侵蚀速度。
    • B. 地表形态反作用于岩石圈: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沉积改变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分布。
    • C. 人类活动的影响:
        1. 植被破坏:加速水土流失,改变地表形态。
        1. 工程建设:修建水库、道路等,改变地表形态。
        1. 过度开采:引起地面沉降、塌陷,破坏地表。

结语: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名人传的思维导图画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