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1年中国诞生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中国探索历程思维导图》
一、1921-1927: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大革命
1.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
- 时间地点: 1921年7月,上海(后转至嘉兴南湖)
- 主要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
- 主要内容:
- 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 明确党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 历史意义:
-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2.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2-1923)
- 代表事件: 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
- 历史意义:
- 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 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 但由于力量对比悬殊,遭到残酷镇压,也使党认识到联合其他革命力量的重要性。
3.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1927)
- 背景: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独依靠工人阶级力量的局限性,以及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主要形式: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重大事件: 黄埔军校的建立
- 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北伐战争 (1926-1927)
- 目标: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中国统一。
- 主要战役: 汀泗桥、贺胜桥等
- 初期成果: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国民革命迅速发展。
4. 国共合作破裂 (1927)
- 标志事件: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 原因: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 影响: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 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二、1927-1937:土地革命战争(十年内战)
1. 南昌起义 (1927)
- 时间地点: 1927年8月1日,南昌
- 主要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 历史意义: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 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军队。
2. 秋收起义 (1927)
- 领导人: 毛泽东
- 特点: 以农民为主力,进攻大城市失败后,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 历史意义:
- 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1934)
- 建立: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主要活动:
- 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 建立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 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
- 意义:
- 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 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先河。
4. 反“围剿”战争 (1930-1934)
- 国民党的进攻: 国民党先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五次“围剿”。
- 前四次反“围剿”胜利: 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红军粉碎了前四次“围剿”。
-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5. 长征 (1934-1936)
-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失守。
- 重要事件:
- 遵义会议 (1935): 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四渡赤水: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 飞夺泸定桥: 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 会宁会师 (1936): 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 历史意义:
- 保存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宣传了党的路线和政策,扩大了党的影响。
-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三、1937-1945:抗日战争
1.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
- 时间地点: 1937年7月7日,北京卢沟桥
- 影响: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 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
- 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为共同抗日而再次合作。
- 标志: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形式:
-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
-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
- 战略防御阶段 (1937-1938):
- 重要战役: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 特点: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要战场,但节节败退。
- 台儿庄大捷: 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
- 战略相持阶段 (1938-1943):
- 特点: 日本对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
- 敌后抗战: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 百团大战 (1940): 八路军发动的最大规模的对日作战。
- 战略反攻阶段 (1944-1945):
- 国际形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节节胜利。
- 中国战场: 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
4.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
-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 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 历史意义:
- 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1945-1949:解放战争
1. 重庆谈判 (1945)
- 背景: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两种命运。
- 目的: 国民党试图拖延时间,为内战做准备。
- 结果: 签订《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并未真正放弃内战的企图。
2. 全面内战爆发 (1946)
- 标志: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3. 解放战争的战略阶段
- 战略防御阶段 (1946-1947):
- 重点: 保卫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
- 主要战役: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 战略反攻阶段 (1947-1948):
- 重点: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战略决战阶段 (1948-1949):
- 重点: 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全国。
- 渡江战役 (1949): 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4. 新中国的成立 (1949)
- 筹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 宣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历史意义:
- 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 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5.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