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思维导图图片

《闪闪的红星思维导图图片》

中心主题:闪闪的红星

一、主要人物

  • 潘冬子
    • 性格特征: 勇敢、机智、坚强、爱憎分明、孝顺
    • 重要事件: 擦盐、送信、烧炮台、打胡汉三、加入红军
    • 与人物关系:
      • 潘行义(父亲):深爱父亲,受父亲革命思想影响
      • 宋大爹:受宋大爹照顾和指导
      • 胡汉三:憎恨胡汉三,誓要报仇
    • 象征意义: 红色革命的希望,少年儿童的榜样
  • 潘行义
    • 身份: 红军战士,游击队长
    • 性格特征: 坚毅、果敢、英勇、忠诚
    • 重要事件: 带队打仗、被捕牺牲
    • 与人物关系:
      • 潘冬子:深爱儿子,是潘冬子的榜样
    • 象征意义: 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为革命献身的英雄
  • 胡汉三
    • 身份: 地主恶霸,还乡团头目
    • 性格特征: 凶狠、残暴、狡猾、贪婪
    • 重要事件: 搜捕红军,欺压百姓,烧毁房屋
    • 与人物关系:
      • 潘冬子:潘冬子的仇人
    • 象征意义: 反动派的代表,人民的敌人
  • 宋大爹
    • 身份: 老游击队员,地下党员
    • 性格特征: 沉稳、老练、忠诚、富有经验
    • 重要事件: 指导潘冬子,保护革命力量
    • 与人物关系:
      • 潘冬子:引导潘冬子走上革命道路
    • 象征意义: 老一辈革命家的代表,革命的基石

二、故事情节

  • 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开端: 潘冬子一家生活在江西柳溪村,父亲是红军游击队员。
  • 发展:
    • 父亲参加红军,留下潘冬子和母亲。
    • 胡汉三还乡,进行血腥报复,潘冬子的母亲被杀害。
    • 潘冬子在宋大爹的帮助下,逐渐成长,参与革命活动。
    • 潘冬子擦盐、送信、烧炮台,与敌人斗智斗勇。
  • 高潮: 潘冬子巧妙炸毁胡汉三的炮楼。
  • 结局: 潘冬子加入红军,踏上新的征程。

三、重要场景

  • 柳溪村:
    • 潘冬子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也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
    • 象征着红色根据地,人民群众支持革命的力量。
  • 后山密林:
    • 游击队活动的地方,也是潘冬子躲避敌人的场所。
    • 象征着革命的隐蔽战线,以及革命力量的顽强生命力。
  • 炮楼:
    • 胡汉三的据点,象征着反动势力的压迫和统治。
    • 潘冬子炸毁炮楼,象征着革命力量战胜反动势力。
  • 红军营地:
    • 象征着革命的希望和力量。
    • 潘冬子加入红军,意味着他找到了归宿,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四、象征意义

  • 红星:
    • 象征着革命的希望和光明。
    • 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
    • 象征着少年儿童的革命精神。
  • 竹林:
    • 象征着革命力量的坚韧和顽强。
    • 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 松树:
    • 象征着革命战士的坚定和忠诚。
    • 象征着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 红色:
    • 象征着革命,象征着鲜血,象征着希望。

五、主题思想

  • 歌颂革命: 赞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歌颂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 弘扬爱国主义: 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
  • 赞美儿童: 塑造了潘冬子这一勇敢机智的少年英雄形象,赞美了少年儿童在革命中的作用。
  • 表现阶级仇恨: 揭露了地主恶霸的残暴统治,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反动派的阶级仇恨。
  • 激励斗志: 激励人们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六、艺术特色

  • 人物形象鲜明: 潘冬子、胡汉三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特征突出。
  • 情节生动感人: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引人入胜。
  • 语言朴实流畅: 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
  • 细节描写细腻: 对环境、人物、事件的细节描写十分细腻,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 音乐配合恰当: 电影音乐《红星歌》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七、影响

  • 教育意义: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经典的红色电影,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 艺术价值: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 时代意义: 《闪闪的红星》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