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性质思维导图

《海水的性质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 海水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 A. 温度

      1. 定义:描述海水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 分布:
        • a. 水平分布:
        • i. 纬度分布: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 ii. 海陆分布:受洋流和陆地影响,同纬度不同海区差异显著。
        • iii. 深海:温度较低且稳定。
        • b. 垂直分布:
        • i. 表层混合层:受风力搅拌,温度均匀。
        • ii. 温跃层:温度随深度迅速下降。
        • iii. 深海层:温度低且稳定。
      1. 影响因素:
        • a. 太阳辐射:主要热源。
        • b. 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 c. 季节:夏季升温,冬季降温。
        • d. 陆地:近陆海域受陆地影响大,温差变化大。
        • e. 混合作用:风力、波浪等。
      1. 重要性:影响海洋生物分布、洋流形成、气候变化等。
  • B. 密度

      1. 定义: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1. 影响因素:
        • a. 温度: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普遍规律,特殊情况除外)。
        • b. 盐度: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 c. 压力:压力越大,密度越大(深海影响显著)。
      1. 分布:
        • a. 水平分布:与温度和盐度分布密切相关。
        • b. 垂直分布:一般情况下,深度增加,密度增大,形成密度梯度。
      1. 重要性:驱动海洋环流,影响物质输送,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
        • a. 温盐环流:由温度和盐度差异驱动的全球性洋流。
        • b. 密度层结:影响海洋垂直混合,阻碍营养物质向上输送。
  • C. 光学性质

      1. 光的透射:
        • a. 衰减:光在海水中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
        • b. 波长:不同波长的光透射能力不同,蓝色光透射能力最强。
      1. 颜色:
        • a. 散射:海水中的悬浮颗粒对光产生散射作用。
        • b. 吸收: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
        • c. 颜色成因:主要受散射和吸收作用影响,通常呈现蓝色或绿色。
      1. 重要性:影响海洋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海洋生物视觉,影响水下通信。
        • a. 真光层:光合作用发生的区域,光强达到表面光强的1%。
  • D. 声学性质

      1. 声速:
        • a. 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压力。温度越高,盐度越高,压力越大,声速越快。
        • b. 声速梯度:声速随深度变化形成声速梯度。
      1. 声波传播:
        • a. 折射:声波在声速梯度中发生折射。
        • b. 声影区:由于声波折射形成的听不到声音的区域。
        • c. 深海声道:声波在深海声道中传播距离很远,能量损失小。
      1. 重要性:水下通信、水下导航、水下目标探测。

二、化学性质

  • A. 盐度

      1. 定义:海水中溶解盐类的质量分数(通常用‰表示)。
      1. 主要成分:氯化钠(NaCl)含量最高,其次是氯化镁(MgCl2)、硫酸盐等。
      1. 分布:
        • a. 水平分布:
        • i. 高盐度:副热带海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 ii. 低盐度: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附近(冰川融化)、大河入海口(淡水注入)。
        • b. 垂直分布:一般情况下,盐度随深度增加而略有增加,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存在密度跃层,盐度变化较大。
      1. 影响因素:
        • a. 蒸发:增加盐度。
        • b. 降水:降低盐度。
        • c. 径流:降低盐度。
        • d. 冰川融化:降低盐度。
        • e. 海冰形成:提高盐度(盐析现象)。
        • f. 洋流:不同海域海水混合。
      1. 重要性:影响海水密度、冰点、渗透压、海洋生物分布等。
  • B. 溶解气体

      1. 主要气体: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氮气(N2)。
      1. 分布:
        • a. 氧气:表层含量高(大气溶解和光合作用),中层含量最低(生物呼吸消耗),深层含量增加(低温高压)。
        • b. 二氧化碳: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1. 影响因素:
        • a. 温度:温度越低,溶解度越高。
        • b. 盐度:盐度越高,溶解度越低。
        • c. 压力:压力越高,溶解度越高。
        • d. 生物活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1. 重要性:维持海洋生物生存,参与海洋碳循环,影响气候变化。
        • a. 海洋是重要的二氧化碳汇。
  • C. pH值

      1. 定义:衡量海水酸碱性的指标。
      1. 正常范围:通常在7.5-8.5之间,呈弱碱性。
      1. 影响因素:
        • a. 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升高,pH值降低(酸化)。
        • b. 生物活动:光合作用提高pH值,呼吸作用降低pH值。
        • c. 溶解物质:某些溶解物质会影响pH值。
      1. 重要性:影响海洋生物生存和生理活动,影响海洋化学反应,指示海洋环境变化。
        • a. 海洋酸化: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海水pH值下降的现象。
  • D. 营养盐

      1. 主要营养盐:氮(N)、磷(P)、硅(Si)。
      1. 来源:河流输入、大气沉降、海底释放、生物分解。
      1. 分布:
        • a. 表层:通常较低,因为被植物吸收。
        • b. 深层:通常较高,因为生物分解。
        • c. 上升流区域:营养盐丰富。
      1. 重要性:海洋植物生长必需物质,维持海洋食物链基础。
        • a. 赤潮:营养盐过剩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

三、海洋环流(作为海水的整体运动,受到海水性质影响)

  • A. 形成机制

      1. 风力驱动:主要驱动表层环流。
      1. 密度差异驱动:主要驱动深层环流(温盐环流)。
      1. 地转偏向力:影响环流方向。
      1. 陆地阻挡:改变环流路径。
  • B. 类型

      1. 风海流:由风力直接驱动。
      1. 温盐环流:由温度和盐度差异驱动。
      1.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驱动。
  • C. 全球环流系统

      1. 大洋环流:
        • a. 北太平洋环流
        • b. 南太平洋环流
        • c. 北大西洋环流
        • d. 南大西洋环流
        • e. 印度洋环流
      1. 温盐环流:
        • a. 北大西洋深层水
        • b. 南极底层水
        • c. 南极中层水
  • D. 影响

      1. 气候:调节全球气候,影响降水和气温分布。
      1. 海洋生物:影响海洋生物分布和迁徙。
      1. 污染物扩散:影响海洋污染物扩散和清除。
      1. 航运:影响航运路线和效率。

四、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A. 海水资源利用

      1. 海水淡化:提供淡水资源。
      1. 海水养殖:提供水产资源。
      1. 海水化工:提取化学物质。
      1. 海洋能:利用潮汐、波浪、温差等能量。
  • B. 海洋污染

      1. 陆源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径流。
      1. 海上活动污染:船舶泄漏、油田开采。
      1. 大气沉降:大气污染物进入海洋。
      1. 塑料污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
  • C. 海平面上升

      1. 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
      1. 影响:淹没沿海低洼地区,加剧风暴潮灾害。
  • D. 海洋保护

      1. 减少污染排放。
      1.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1. 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
      1. 加强国际合作。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取经前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