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道法思维导图》
一、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
1. 自我认识与发展
- 认识自我:
- 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
- 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 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 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悦纳自我:
-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 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
- 建立自信心
- 克服自卑心理
- 发展自我:
-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 情绪管理:
- 认识各种情绪及其影响
- 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自我安慰等)
-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 提高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
- 人际交往:
- 尊重他人,平等相待
- 真诚友善,乐于助人
- 学会沟通与合作
-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2. 社会公德与道德规范
- 社会公德:
- 文明礼貌(使用礼貌用语、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等)
- 助人为乐(关心帮助他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等)
- 爱护公物(保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等)
-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
- 遵纪守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等)
- 道德规范:
-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等)
- 公正待人(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人,不偏袒、不徇私)
- 勇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不推卸、不逃避)
- 爱国敬业(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努力工作)
- 孝老爱亲(尊敬长辈,关心爱护家人)
3. 责任意识与行为
- 责任的含义:
- 应该做的事情
- 做好应做的事情
- 对行为承担后果
- 责任的分类:
- 对自己负责
- 对他人负责
- 对集体负责
- 对社会负责
- 履行责任:
- 增强责任意识
- 认真履行职责
- 勇于承担责任
-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公民的政治责任:
-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遵守宪法和法律
-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等)
二、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
1. 我国国情与基本制度
- 基本国情: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 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
- 基本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 坚持党的领导:
-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民主法治更加健全
- 文化更加繁荣发展
-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实现共同富裕: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3.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 中华民族精神:
- 爱国主义
- 集体主义
- 社会主义
- 时代精神:
- 改革创新
- 与时俱进
- 开拓进取
- 弘扬和传承:
- 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发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 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中国梦的内涵:
- 国家富强
- 民族振兴
- 人民幸福
- 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弘扬中国精神
- 凝聚中国力量
- 青年一代的责任:
- 坚定理想信念
- 练就过硬本领
- 勇于创新创造
- 矢志艰苦奋斗
- 锤炼高尚品格
-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资源与环境
- 资源:
-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 资源的重要性
- 资源利用面临的挑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 环境:
- 环境的含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环境的重要性
- 环境污染的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 环境问题的危害
-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 人与自然的关系
- 尊重自然:
- 认识自然的价值
- 敬畏自然规律
- 顺应自然:
-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 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 保护自然:
- 节约资源
- 保护环境
- 植树造林
- 减少污染
- 建设美丽中国:
-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法律与规则
1. 法律的特征与作用
- 法律的特征:
-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 具有普遍约束力
-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法律的作用:
- 规范社会行为
- 维护社会秩序
- 保障公民权利
- 促进社会发展
- 法治的含义:
- 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 公民的权利:
- 宪法赋予的权利
- 法律赋予的权利
- 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社会经济权利等
- 公民的义务:
-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遵守宪法和法律
- 维护公共秩序
- 尊重社会公德
- 依法纳税
- 服兵役
- 保护环境
-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
- 义务的履行保障权利的实现
- 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 提高法律意识
- 增强法治观念
-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3. 规则的意义与遵守
- 规则的含义:
- 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 规则的种类:
- 法律规则
- 道德规范
- 社会习俗
- 行业规章等
- 规则的意义:
- 维护社会秩序
- 保障社会公平
- 促进社会和谐
- 遵守规则:
- 提高规则意识
- 尊重规则
- 维护规则
4. 预防违法犯罪
- 了解违法犯罪行为:
- 违法行为的类型
- 犯罪行为的类型
- 未成年人容易触犯的罪名
- 预防违法犯罪:
- 增强法律意识
-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 远离不良诱惑
- 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
-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特殊保护:
- 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