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思维导图

《师说》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师说

一、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
    • 士大夫阶层耻于相师
    • "不耻相师"风尚衰微
    • 社会风气日下
  • 作者动机:
    • 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尚
    • 阐明从师求学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
    • 以正视听,匡正世风

二、 核心观点

  • 择师标准: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道”为衡量标准,有道者为师。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
    • 不以“位卑”为耻:地位高低不应成为求学的阻碍。
  • 从师目的: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学习的必要性,人皆有惑。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不从师求教,疑惑无法解决。
  • 学习态度: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因年龄、地位而有所顾忌,唯“道”是瞻。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可以超过老师,老师不必比学生贤能,鼓励超越。
    • “如是而已”:强调学习的平常心,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三、 论证结构

  • 第一段:
    • 总起全篇,提出中心论点:强调从师的必要性,解释“师”的含义(传道受业解惑)。
    • 反面论证,揭示社会弊端:士大夫耻于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形成鲜明对比。
    • 对比论证,批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错误观念
  • 第二段:
    • 正面论证,阐述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强调以“道”为择师标准。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补充说明,肯定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 总结陈述,重申中心论点:不分贵贱,不分老少,只要有道就可以为师。
  • 第三段:
    • 举例论证,古今对比:古代圣人“师”从不同的人,而今人则不然。
    • 反面设问,强化对比: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就是因为是否从师。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指出当时社会现象的矛盾之处。
  • 第四段:
    • 点明写作目的:为了匡正世风,所以写《师说》。
    • 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老师李蟠,说明自己“不耻下问”。
    • 表达谦虚之情:李蟠虽然年龄小,但自己仍然向他学习。

四、 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
    • 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对比
    • 古代圣人与今人的对比
    • 择师教子与自身不从师的对比
  • 举例论证:
    • 古代圣人“师”从不同的人
    • 李蟠的事例
  • 比喻论证:
    • 将“道”比作事物存在的根本和法则
  • 反问论证: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道理论证: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五、 语言特点

  • 语言精炼,逻辑严密:用词准确,句式灵活,条理清晰。
  • 对比鲜明,富有说服力:通过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
  • 善用反问,引人深思:通过反问,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文言词语丰富,体现古文特色:运用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六、 影响与意义

  • 拨乱反正,匡正世风: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有力批判。
  • 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仍然需要发扬尊师重教的精神,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七、 重要语句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四年级上册《山海经》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