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思维导图》
一、定义与分类
1.1 定义
- 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 通常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2 分类
- 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 Hypertension)
- 约占90-95%
- 病因不明,多种因素参与
- 遗传因素
- 不良生活方式
- 高盐饮食
- 肥胖
- 吸烟
- 过量饮酒
- 精神压力
- 年龄
- 种族
- 继发性高血压 (Secondary Hypertension)
- 约占5-10%
- 由明确的病因引起
- 肾脏疾病
- 肾实质性疾病 (如慢性肾炎,多囊肾)
- 肾血管性疾病 (如肾动脉狭窄)
- 内分泌疾病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库欣综合征
- 嗜铬细胞瘤
- 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
- 肢端肥大症
- 药物因素
- 口服避孕药
-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 糖皮质激素
- 鼻塞减充血剂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
- 妊娠期高血压
- 肾脏疾病
1.3 高血压分级 (基于诊室血压)
- 正常血压: 收缩压 < 120 mmHg 且 舒张压 < 80 mmHg
- 正常高值: 收缩压 120-129 mmHg 且 舒张压 < 80 mmHg
- 1级高血压: 收缩压 130-139 mmHg 或 舒张压 80-89 mmHg
- 2级高血压: 收缩压 ≥ 140 mmHg 或 舒张压 ≥ 90 mmHg
-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 ≥ 140 mmHg 且 舒张压 < 90 mmHg
二、病理生理机制
2.1 主要机制
-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 心率加快
- 血管收缩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激活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 血管紧张素II: 强烈血管收缩剂,刺激醛固酮分泌
- 醛固酮: 增加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
-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
- 一氧化氮 (NO) 生成减少
- 血容量增加
- 钠潴留
- 水潴留
- 血管结构改变
- 血管壁增厚,顺应性降低
- 小动脉重塑
2.2 其他因素
- 胰岛素抵抗
- 炎症
- 氧化应激
- 遗传因素
三、临床表现
3.1 常见症状
- 早期通常无症状,被称为“沉默杀手”
- 头痛
- 头晕
- 眼花
- 耳鸣
- 心悸
- 疲劳
- 鼻出血
3.2 靶器官损害
- 心脏
- 左心室肥厚
- 心力衰竭
- 冠心病
- 心律失常
- 脑
- 脑卒中 (缺血性和出血性)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 认知功能障碍
- 肾脏
- 高血压肾病
- 慢性肾功能衰竭
- 眼底
-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
- 血管
- 动脉粥样硬化
- 主动脉夹层
四、诊断与评估
4.1 血压测量
- 诊室血压测量
- 正确的测量方法至关重要
- 至少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 家庭血压监测 (HBPM)
- 提高诊断准确性
- 评估降压疗效
- 动态血压监测 (ABPM)
- 评估夜间血压
- 发现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
4.2 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 尿常规
- 肾功能 (血肌酐,尿素氮)
- 电解质 (钾,钠)
- 血糖
- 血脂
- 心电图
- 其他检查 (根据需要选择)
- 超声心动图
- 肾脏超声
- 颈动脉超声
- 眼底检查
- 肾血管造影 (怀疑肾动脉狭窄时)
- 内分泌激素检查 (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时)
五、治疗
5.1 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调整
- 低盐饮食
- DASH饮食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 增加水果、蔬菜和低脂乳制品摄入
- 减轻体重
- 超重或肥胖者
- 戒烟限酒
- 规律运动
-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减轻精神压力
- 放松技巧
- 心理咨询
5.2 药物治疗
- 常用降压药
- 噻嗪类利尿剂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ARB)
- β受体阻滞剂
- 钙通道阻滞剂 (CCB)
- 单药治疗 vs. 联合用药
- 根据血压水平和个体情况选择
- 多数患者需要联合用药
- 个体化治疗
-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合并症等因素
5.3 难治性高血压
- 定义: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降压药物(包括一种利尿剂),血压仍未达标。
- 评估:
- 排除假性难治性高血压(测量误差,依从性差)。
- 评估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
- 评估药物相互作用。
- 处理:
- 增加利尿剂剂量或更换利尿剂种类 (螺内酯)。
- 考虑肾动脉消融术 (选择性患者)。
六、预防
6.1 一级预防
- 健康饮食
- 控制体重
- 戒烟限酒
- 规律运动
- 减轻精神压力
- 定期体检
6.2 二级预防
-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严格控制血压
- 预防靶器官损害
- 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