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雷雨思维导图
《二年级雷雨思维导图》
一、故事梗概
1. 故事背景
- 时间: 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
- 地点: 乡下
- 环境: 乌云密布,闷热难耐
2. 故事人物
- 主要人物:
- 我: 一个天真好奇的二年级孩子
- 妈妈: 成熟稳重,充满爱心的母亲
- 次要人物:
- 燕子: 作为雷雨预兆的象征
- 蚂蚁: 同样作为雷雨预兆的象征
- 蜘蛛: 通过织网行为预示雷雨
- 青蛙: 雨后活跃的典型动物
3. 故事发展
- 雷雨前:
- 天气变化: 闷热,乌云压顶
- 动物行为异常:
- “我”的感受: 闷热难受,感到压抑
- 雷雨中:
- 景象描写:
- 声音描写:
- “我”的感受: 害怕,但又充满好奇
- 雷雨后:
- 景象变化:
- 动物行为:
- “我”的感受: 轻松,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4. 故事主题
- 对大自然的敬畏: 通过雷雨的描写,体现大自然的力量
- 儿童的成长: 从害怕到好奇,体现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 母爱的温暖: 妈妈的陪伴和解释,消除“我”的恐惧
二、语言艺术
1. 词语运用
- 生动形象的词语:
- 描写天气: 乌云密布、倾盆大雨、电闪雷鸣、闷热难耐、空气清新
- 描写声音: 轰鸣、呼啸、淅沥、呱呱
- 描写动物: 低飞、搬家、收网、鸣叫
- 叠词的运用:
- 拟声词的运用:
- 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使描写更加生动,例如:轰、哗、呱
2. 修辞手法
- 比喻:
- 将雷声比作鼓声,增强雷雨的震撼力
- 将乌云比作黑色的幕布,增强雷雨的压迫感
- 拟人:
- 赋予动物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例如:燕子低飞好像在诉说着什么
- 将雷雨本身拟人化,使其更具有活力
- 排比:
-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例如:风在呼啸,雨在倾盆,雷在轰鸣
3. 句式特点
- 短句为主: 适合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
- 简单句、陈述句为主: 清晰地表达故事情节和感受
- 少量疑问句和感叹句: 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三、写作技巧
1. 环境描写的作用
- 烘托气氛: 通过对雷雨前后环境的描写,烘托故事的气氛
- 衬托人物心情: 环境的变化与人物的心情变化相互映衬
- 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细节描写的作用
- 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通过对燕子、蚂蚁、蜘蛛等细节的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
- 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对“我”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现“我”的心理活动
- 突出故事的主题: 细节描写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
3. 语言的儿童化
- 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 描写“我”的感受时,要站在儿童的视角
- 使用儿童化的语言: 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表达“我”的感受
- 表达儿童的纯真和好奇: 通过语言展现儿童的纯真和好奇心
四、阅读感悟
1. 对大自然的认识
- 大自然的力量: 雷雨体现了大自然强大的力量
- 大自然的规律: 动物的行为体现了大自然的规律
- 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应该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2. 对成长的理解
- 从害怕到勇敢: “我”从害怕雷雨到好奇雷雨,体现了成长
- 从依赖到独立: 妈妈的陪伴让“我”感到安心,也鼓励“我”独立面对
-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雷雨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3. 对母爱的感受
- 妈妈的爱是安全感: 妈妈的陪伴让“我”感到安全
- 妈妈的爱是鼓励: 妈妈鼓励“我”勇敢面对未知
- 妈妈的爱是理解: 妈妈理解“我”的恐惧和好奇
五、拓展延伸
1. 科学知识
- 雷雨的形成原因: 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形成云,云中电荷积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雷雨。
- 动物的预兆行为: 动物对气压、湿度等变化敏感,因此能预知雷雨。
2. 文化常识
- 与雷雨相关的诗句: 例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望湖楼醉书》)
- 与雷雨相关的传说: 例如:雷公电母的传说
3. 写作实践
- 描写其他自然现象: 例如:晴天、下雪、刮风等
- 描写其他动物: 例如:小鸟、小鱼、小猫等
- 续写雷雨后的故事: 想象雷雨后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