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思维导图完整版

《闪闪的红星》思维导图完整版

一、人物关系

1. 中心人物:潘冬子

  • 身份: 红军后代,少年游击队员
  • 性格: 勇敢、机智、坚强、爱憎分明
  • 目标: 保卫家园,参加红军,为父报仇
  • 重要事件:
    • 为游击队送信
    • 盐场战斗
    • 识破胡汉三诡计
    • 加入红军
  • 关键道具:
    • 红星帽徽:象征着革命和希望
    • 竹筒:传递情报的工具

2. 重要人物:

  • 潘行义(潘冬子父亲):
    • 身份: 红军干部
    • 性格: 忠诚、勇敢、坚毅
    • 作用: 潘冬子的榜样,革命的先烈
    • 结局: 被胡汉三杀害
  • 吴修竹(赤卫队指导员):
    • 身份: 赤卫队领导
    • 性格: 沉稳、有经验、关心群众
    • 作用: 引导潘冬子走上革命道路,提供指导和帮助
  • 宋大爹(苏维埃干部):
    • 身份: 苏维埃干部
    • 性格: 善良、淳朴、坚定
    • 作用: 保护潘冬子,提供支持和帮助
  • 胡汉三:
    • 身份: 还乡团团长,恶霸地主
    • 性格: 凶狠、残暴、狡猾
    • 作用: 反面角色,革命斗争的对象
    • 结局: 被红军消灭

3. 其他人物:

  • 春伢子: 潘冬子的伙伴,共同战斗
  • 椿伢子的妈妈: 朴实的农民,支持红军
  • 老钟: 盐场的工人,帮助潘冬子
  • 地主恶霸: 胡汉三的同伙,作恶多端

二、故事情节

1. 背景:

  • 时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代)
  • 地点: 江西柳溪
  • 社会环境: 农村地区阶级矛盾尖锐,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激烈

2. 开端:

  • 潘冬子目睹父亲被胡汉三杀害
  • 潘冬子立志为父报仇,参加革命

3. 发展:

  • 潘冬子为游击队送信,机智勇敢
  • 潘冬子参加盐场战斗,表现出色
  • 潘冬子与敌人斗智斗勇,识破胡汉三的诡计
  • 潘冬子经历种种考验,不断成长

4. 高潮:

  • 红军主力反攻
  • 潘冬子积极配合红军作战
  • 胡汉三被红军消灭

5. 结局:

  • 潘冬子加入红军
  • 柳溪人民获得解放

三、主题思想

1. 革命精神:

  • 歌颂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赞扬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和拥护

2. 儿童成长:

  • 展现了潘冬子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强革命战士的过程
  • 强调了革命斗争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3. 爱国主义:

  • 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 激励人们为保卫家园和国家而奋斗

4. 阶级斗争:

  • 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 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艺术特色

1. 人物塑造:

  • 潘冬子的形象鲜明生动,具有代表性
  • 反面人物胡汉三的形象刻画深刻,令人憎恨

2. 情节设置:

  •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 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3. 语言运用:

  • 语言朴实生动,富有地方特色
  • 运用口语化语言,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4. 象征意义:

  • 红星帽徽象征着革命和希望
  • 竹筒象征着传递情报的工具

五、现实意义

1. 弘扬革命传统:

  • 激励人们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激励青少年成长:

  • 为青少年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 培养青少年勇敢、坚强、自信的品格

3. 教育意义:

  • 通过潘冬子的成长故事,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引导青少年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延伸思考

1. 潘冬子的选择:

  • 分析潘冬子选择参加革命的原因
  • 讨论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 胡汉三的罪恶:

  • 剖析胡汉三的阶级本质
  • 思考如何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

3. 革命的意义:

  • 探讨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反思革命的代价和意义

4. 英雄的塑造:

  • 分析《闪闪的红星》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方式
  • 思考如何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英雄形象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中国传统节日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