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思维导图》
一、教育学原理
1. 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 概念
-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 本质属性
-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 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 基本要素
- 教育者
- 受教育者
- 教育内容
- 教育手段
2. 教育的功能
- 个体功能
- 促进个体社会化
- 促进个体个性发展
- 开发个体潜能
- 社会功能
- 人才培养
- 文化传承与创新
- 促进社会发展
3. 教育目的
- 社会本位论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 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
- 代表人物:涂尔干
- 个人本位论
- 以个体发展为导向
- 强调教育的个人价值
- 代表人物:卢梭
- 折衷论
- 兼顾社会与个体
- 代表人物:杜威
4. 教育制度
- 学前教育
- 幼儿园
- 初等教育
- 小学
- 中等教育
- 初中
- 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
- 高等教育
- 本科
- 硕士
- 博士
5. 教育与人的发展
- 影响因素
- 遗传:生理前提,提供可能性。
- 环境:影响范围广,作用复杂。
- 教育: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
- 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因,决定性作用。
- 发展阶段
- 童年期
- 少年期
- 青年期
6. 德育
- 德育目标
- 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心理健康。
- 德育原则
- 导向性原则
- 疏导性原则
- 集体性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 知行统一原则
-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 德育方法
- 说理教育法
- 榜样示范法
- 陶冶教育法
- 实践锻炼法
- 品德评价法
7. 课程
- 课程类型
- 国家课程
- 地方课程
- 校本课程
- 学科课程
- 活动课程
- 显性课程
- 隐性课程
- 课程理论
- 学科中心课程
- 学生中心课程
- 社会中心课程
8. 教学
- 教学原则
-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直观性原则
- 启发性原则
- 巩固性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讨论法
- 演示法
- 实验法
- 练习法
- 发现法
- 合作学习法
二、心理学原理
1. 认知过程
- 感觉
- 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 种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 知觉
- 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 记忆
- 种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思维
- 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 想象
- 种类: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2. 动机与需要
- 需要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 动机
- 内部动机:学习兴趣、好奇心。
- 外部动机:奖励、惩罚。
- 学习动机
- 成就动机
- 认知内驱力
3. 情绪与情感
- 情绪
- 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 情感
- 道德感
- 理智感
- 美感
4. 个性心理
- 能力
- 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
- 特殊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
- 气质
- 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 性格
- 态度特征:自信、自卑。
- 意志特征:果断、犹豫。
- 情绪特征:热情、冷漠。
- 自我意识
- 自我认知
- 自我体验
- 自我调控
5. 发展心理学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 前运算阶段 (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 形式运算阶段 (11岁以上)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婴儿期:信任vs.不信任
- 幼儿期:自主vs.羞怯与怀疑
- 学前期:主动vs.内疚
- 学龄期:勤奋vs.自卑
- 青少年期:同一性vs.角色混乱
- 成年早期:亲密vs.孤独
- 成年中期:繁殖vs.停滞
- 老年期:完美vs.绝望
6. 学习心理学
- 经典条件反射
- 巴甫洛夫的狗
- 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应、条件反应
- 操作性条件反射
- 斯金纳箱
- 强化、惩罚
- 社会学习理论
-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 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 认知学习理论
- 格式塔心理学
- 顿悟学习
7. 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的指标
- 智力正常
- 情绪稳定
- 行为协调
- 人际关系良好
- 适应环境
三、教育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根本大法
- 确立教育基本制度
- 保障教育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 规范教师的行为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 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5.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 明确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
- 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6.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爱国守法
- 爱岗敬业
- 关爱学生
- 教书育人
- 为人师表
- 终身学习
四、新课程改革
1. 核心素养
- 文化基础
- 自主发展
- 社会参与
2.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教学评价
- 多元化评价
- 发展性评价
4. 教师角色转变
- 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 从管理者到引导者
- 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开发者
5. 学生观
- 学生是发展的人
- 学生是独特的人
-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