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的思维导图

《鱼我所欲也的思维导图》

一、中心主题:鱼我所欲也

1.1 核心观点:舍生取义

1.1.1 价值排序:义 > 生 > 不义 > 死

1.1.1.1 义:道德准则,社会责任,崇高理想
1.1.1.2 生:生命,生存,个体延续
1.1.1.3 不义:违背道德,损害他人,背离理想
1.1.1.4 死:死亡,生命终结,个体消亡

1.1.2 选择前提:两者不可兼得

1.1.2.1 舍生:放弃生命,为了更大的价值
1.1.2.2 取义:遵循道义,实现更高理想

1.2 论证方式:对比论证 & 比喻论证

1.2.1 对比论证

1.2.1.1 生与义的对比:强调义的价值高于生
1.2.1.1.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2.1.2 死与不义的对比:强调不义的危害大于死
1.2.1.2.1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2.1.3 饮食与义的对比:讽刺为口腹之欲放弃道义的行为
1.2.1.3.1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2.2 比喻论证

1.2.2.1 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不可兼得
1.2.2.1.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2.2.2 一箪食,一豆羹:比喻微薄的利益
1.2.2.2.1 通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突出人应有的尊严和气节

1.3 文章结构:总-分-总

1.3.1 总起:提出中心论点 - 舍生取义

1.3.1.1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基调

1.3.2 分论:详细论证中心论点

1.3.2.1 通过对比,阐述义的价值远大于生
1.3.2.2 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1.3.2.3 结合现实,批判社会现象

1.3.3 总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3.3.1 “此之谓失其本心。”
1.3.3.2 呼吁人们坚守本心,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

二、段落分析

2.1 第一段:提出论点

2.1.1 核心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1.2 作用:奠定全文基调,引出中心论点

2.2 第二段:论证义重于生

2.2.1 核心句子:“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2.2 论证方式:对比论证

2.2.3 作用:论证了人们对于义的追求超越了对于生的渴望,即使面对死亡,也会坚守道义。

2.3 第三段:批判社会现象

2.3.1 核心句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3.2 论证方式:反证法

2.3.3 作用:通过反问,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舍义求生的现象,批判了人们为了苟活而放弃道义的丑陋行为。

2.4 第四段:进一步批判

2.4.1 核心句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4.2 论证方式:举例论证

2.4.3 作用: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即使是微薄的利益,有气节的人也不会轻易接受,从而反衬出那些为了苟活而放弃道义的人的卑劣。

2.5 第五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2.5.1 核心句子:“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5.2 作用:总结全文,揭示了人们因为各种诱惑而逐渐丧失本心的现实,呼吁人们坚守道义,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三、思想意义

3.1 启发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3.1.1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价值

3.1.2 舍生取义,是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3.2 倡导社会责任感和道义精神

3.2.1 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2.2 在面对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时,应该以社会责任为重

3.3 批判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现象

3.3.1 揭示了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放弃道义的丑陋行为

3.3.2 呼吁人们坚守本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写作手法

4.1 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4.1.1 “鱼与熊掌”的比喻,简洁明了地说明了“生与义不可兼得”的道理

4.1.2 “一箪食,一豆羹”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即使是微薄的利益,有气节的人也不会轻易接受

4.2 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4.2.1 生与义的对比,死与不义的对比,饮食与义的对比,都突出了义的重要性

4.3 采用反问,增强语气

4.3.1 运用反问句,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和感染力

4.4 语言精炼,富有哲理

4.4.1 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五、影响

5.1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1.1 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

5.1.2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追求真理和正义而奋斗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五年级分数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