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物理第七章思维导图简单

《八物理第七章思维导图简单》

中心主题:力

一级分支:力的概念

  •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效果:
    • 改变物体的形状 (形变)
      • 举例:弹簧拉伸、橡皮泥捏造型、气球挤压。
      • 影响因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受力面积。
      • 形变的分类:弹性形变(可恢复)、塑性形变(不可恢复)。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含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或两者都改变)
      • 举例:踢球、刹车、风吹树叶。
      •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注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力(或者说合力为零)。
  • 单位:牛顿 (N)
    • 常用单位换算:无。
    • 感性认识:托起两个鸡蛋大约需要1N的力。
  • 力的表示:
    • 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选取合适的标度)。
    • 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不严格表示力的大小。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定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 特点:
      •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 应用:走路、游泳、反作用力。

一级分支:重力

  •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施力物体:地球。
  • 方向:竖直向下。
    • 注意:竖直向下≠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是指相对于地球表面的指向地心方向。
  • 大小:G = mg
    • g的含义:重力加速度,近似为9.8 N/kg。
    • g的取值:一般题目中会给出g的取值,如果未给出,通常取9.8N/kg。
    • m的含义:物体的质量。
    • 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 作用点:重心
    • 定义: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 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 不规则物体:可用悬挂法寻找重心。
  • 应用:利用重力测量物体重。

一级分支:弹力

  •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 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 方向:与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 常见情况:
      • 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 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接触面。
      • 绳子的拉力:沿着绳子的方向,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 弹簧的弹力:沿着弹簧的方向,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
  • 大小:
    •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成正比。
    • 公式:F = kx
      • F:弹力大小。
      • k:劲度系数,描述弹簧的硬度,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
      • x: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
  • 应用:弹簧测力计
    •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 使用方法:
      • 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 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若未指零,则调零。
      • 测量时,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垂直。
  • 弹簧的串并联 (扩展,可不作为重点)
    • 串联:等效劲度系数小于任何一个弹簧的劲度系数。
    • 并联:等效劲度系数大于任何一个弹簧的劲度系数。

一级分支:摩擦力

  •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产生条件:
    • 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压力)
    • 接触面粗糙
    • 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 分类:
    • 静摩擦力: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未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大小:大小变化范围大,取决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大小。通常根据二力平衡求解。
    • 滑动摩擦力: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 大小:F = μFN
        • μ: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材料有关。通常小于1。
        • FN:正压力,即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
    • 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
  • 增大摩擦的方法:
    • 增大压力
    •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变滚动为滑动
  • 减小摩擦的方法:
    • 减小压力
    •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变滑动为滚动
    • 使接触面分离 (例如:加润滑油、使用气垫)
  • 摩擦力的应用:行走、传送带、刹车。

二级分支:力的合成与分解(重要)

  •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 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 合力与分力:效果相同的力可以相互替代。
  •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或三角形法则)。
  •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 方向相同: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方向与二力方向相同。
    • 方向相反: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 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
    • 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适用范围:所有力的合成。
  • 力的分解:
    • 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法则,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 力的分解的唯一性:在没有附加条件的情况下,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分力。 通常题目会给出附加条件,例如指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总结:

本章重点在于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多做练习,巩固知识点。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抛物线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