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维导图》
一、社会认知
1.1. 自我认知
1.1.1. 自我概念
- 定义: 个体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具有哪些特质的认知。
- 来源:
- 内省: 反思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 观察自己的行为: Bem的自我知觉理论,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的态度和信念。
- 与他人比较: 社会比较理论,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特质。
- 社会评价: 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反馈。
- 影响: 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呈现。
1.1.2. 自尊
- 定义: 对自己价值的总体评估。
- 影响因素:
- 成功与失败: 取得成就和经历失败对自尊有直接影响。
- 社会比较: 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会提升自尊,反之则降低。
- 社会接受: 得到他人的喜爱和认可会提升自尊。
- 高自尊与低自尊:
- 高自尊: 更自信、更乐观、更不容易屈服于社会压力。
- 低自尊: 更容易焦虑、抑郁、对批评更敏感。
1.1.3. 自我效能感
- 定义: 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特定目标的能力的信念。
- 来源:
- 成功经验: 亲自完成任务的成功经验。
- 替代经验: 观察他人成功完成任务。
- 言语说服: 得到他人的鼓励和肯定。
- 情绪唤醒: 积极的情绪状态。
- 影响: 动机、坚持性、应对挑战的能力。
1.2. 社会知觉
1.2.1. 归因
- 定义: 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
- 类型:
- 内部归因: 将行为归因于个体自身的特质、能力或动机。
- 外部归因: 将行为归因于环境或情境因素。
- 归因偏差:
- 基本归因错误: 过度强调内部因素,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
-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自己行为倾向于归因于外部因素,他人行为倾向于归因于内部因素。
- 自利性归因: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1.2.2. 态度
- 定义: 对人、物、观念或事件的总体评价。
- 成分:
- 认知成分: 对对象的事实性信念。
- 情感成分: 对对象的感受和情绪。
- 行为成分: 对对象的行为倾向。
- 态度改变:
- 说服: 通过沟通改变态度。
- 认知失调: 当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失调,促使态度改变。
1.2.3. 刻板印象与偏见
- 刻板印象: 对某一群体成员的概括性信念。
- 偏见: 基于刻板印象的消极态度或情感。
- 歧视: 基于偏见的行为。
- 来源:
- 社会化: 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学习到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 社会认同: 倾向于支持自己的群体,歧视外群体。
- 经济竞争: 不同群体之间为稀缺资源而竞争。
- 减少偏见的方法:
- 接触假设: 增加不同群体之间的接触。
- 合作学习: 让不同群体成员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 认知再评估: 改变对某一群体成员的刻板印象。
二、社会影响
2.1. 从众
- 定义: 为了符合群体规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
- 原因:
- 信息性社会影响: 将他人视为信息来源,相信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 规范性社会影响: 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和避免被排斥而从众。
- 影响因素:
- 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的可能性越高。
- 群体一致性: 群体成员意见越一致,从众的可能性越高。
- 个人特点: 自尊较低的人更容易从众。
2.2. 服从
- 定义: 遵循权威人物的命令。
- 米尔格拉姆实验: 研究服从权威的影响因素。
- 影响因素:
- 权威人物的合法性: 权威人物的地位越高,服从的可能性越高。
- 权威人物的接近性: 权威人物距离越近,服从的可能性越高。
- 受害者的接近性: 受害者距离越近,服从的可能性越低。
2.3. 说服
- 定义: 通过沟通改变他人的态度或行为。
- 说服路径:
- 中心路径: 基于理性论证和事实证据的说服。
- 边缘路径: 基于情感、联想和名人效应的说服。
- 说服者:
- 可信度: 专家和值得信赖的人更有说服力。
- 吸引力: 外貌有吸引力的人更有说服力。
- 信息:
- 恐惧诉求: 通过引起恐惧来促使改变。
- 双面论证: 同时呈现论点的正反两面。
- 听众:
- 动机: 动机越高,越可能采取中心路径。
- 认知需求: 认知需求越高,越喜欢采取中心路径。
三、人际关系
3.1. 吸引力
- 定义: 使我们对他人产生积极情感的因素。
- 影响因素:
- 接近性: 居住或工作地点接近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
- 相似性: 价值观、兴趣和性格相似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
- 外貌吸引力: 外貌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受到欢迎。
- 互惠性: 喜欢我们的人更容易被我们喜欢。
3.2. 亲密关系
- 类型:
- 依恋关系: 童年时期与父母的依恋模式会影响成人后的亲密关系。
- 爱情关系: 激情、亲密和承诺是爱情的三个要素。
- 维持亲密关系:
- 积极沟通: 坦诚、尊重和支持性的沟通。
- 承诺: 对关系的长期投入。
- 解决冲突: 建设性地解决冲突。
3.3. 利他行为
- 定义: 为了帮助他人而不期望获得回报的行为。
- 原因:
- 进化论: 亲属选择和互惠利他。
- 社会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和互惠规范。
- 共情: 体验他人的情感,并产生帮助他人的愿望。
- 影响因素:
-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越多,越不容易提供帮助。
- 情境因素: 紧急情况、时间压力和社会责任感。
3.4. 攻击行为
- 定义: 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
- 原因:
- 生物因素: 基因、大脑和激素。
- 挫折: 受挫后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 社会学习: 观察和模仿他人的攻击行为。
- 媒体暴力: 观看暴力媒体可能会增加攻击行为。
- 减少攻击行为:
- 减少挫折: 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 减少暴力媒体 exposure: 限制儿童和青少年观看暴力媒体。
- 教授解决冲突的技能: 教导人们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
四、群体行为
4.1. 社会促进
- 定义: 他人在场会提高个体完成简单任务的效率,降低完成复杂任务的效率。
- 原因:
- 驱力理论: 他人在场会增加唤醒水平,提高简单任务的效率,降低复杂任务的效率。
- 评价恐惧: 担心被他人评价会提高唤醒水平。
4.2. 社会懈怠
- 定义: 在群体中完成任务时,个体投入的努力比独自完成时更少。
- 原因:
- 责任分散: 认为自己的贡献不重要。
- 评价恐惧降低: 认为自己的表现不会被单独评价。
4.3. 去个性化
- 定义: 在群体中,个体失去自我意识,更容易做出冲动和非理性的行为。
- 原因:
- 匿名性: 认为自己不会被识别。
- 责任分散: 认为自己不需承担全部责任。
- 唤醒水平提高: 高唤醒水平会降低自我控制能力。
4.4. 群体思维
- 定义: 在群体决策中,为了维持群体和谐而压制异议,导致决策失误。
- 原因:
- 高凝聚力: 群体成员关系紧密。
- 领导风格专断: 领导者主导决策过程。
- 压力: 面临外部威胁。
- 避免群体思维:
- 鼓励异议: 允许成员表达不同的意见。
- 指定“唱反调”的人: 鼓励某位成员对决策提出质疑。
- 寻求外部意见: 听取外部专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