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思维导图》
一、问诊(获取信息)
- 1. 基本信息:
- 1.1 姓名
- 1.2 年龄
- 1.3 性别
- 1.4 职业
- 1.5 婚姻状况
- 1.6 住址/联系方式
- 2. 主诉(最核心问题):
- 2.1 患者自述的主要不适症状
- 2.2 持续时间
- 2.3 严重程度(VAS评分)
- 2.4 对生活的影响
- 3. 现病史(详细描述):
- 3.1 起病方式:
- 3.1.1 急性起病
- 3.1.2 亚急性起病
- 3.1.3 慢性起病
- 3.2 症状特点:
- 3.2.1 部位
- 3.2.2 性质
- 3.2.3 程度
- 3.2.4 诱发/缓解因素
- 3.2.5 伴随症状
- 3.2.6 变化规律 (周期性、季节性等)
- 3.3 就诊及治疗情况:
- 3.3.1 是否就诊过
- 3.3.2 就诊医院及科室
- 3.3.3 诊断结果
- 3.3.4 治疗方案及效果
- 3.3.5 用药情况(名称、剂量、用法)
- 3.1 起病方式:
- 4. 既往史:
- 4.1 一般健康状况
- 4.2 既往疾病史:
- 4.2.1 慢性病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哮喘等)
- 4.2.2 传染病 (肝炎、结核等)
- 4.2.3 手术史
- 4.2.4 外伤史
- 4.3 过敏史:
- 4.3.1 药物过敏
- 4.3.2 食物过敏
- 4.3.3 其他过敏
- 4.4 预防接种史
- 5. 家族史:
- 5.1 父母健康状况
- 5.2 兄弟姐妹健康状况
- 5.3 是否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 (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疾病等)
- 5.4 是否有类似疾病患者
- 6. 个人史/生活习惯:
- 6.1 饮食习惯
- 6.2 睡眠习惯
- 6.3 吸烟史 (年限、每日量)
- 6.4 饮酒史 (年限、种类、频率、量)
- 6.5 药物滥用史
- 6.6 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
- 6.7 旅行史/居住史 (疫区暴露史)
- 6.8 性生活史
二、体格检查(客观评估)
- 1. 一般状况:
- 1.1 神志
- 1.2 精神状态
- 1.3 营养状况
- 1.4 体位
- 1.5 步态
- 1.6 面容
- 1.7 合作程度
- 2. 生命体征:
- 2.1 体温
- 2.2 脉搏
- 2.3 呼吸
- 2.4 血压
- 3. 各系统检查:
- 3.1 皮肤及黏膜:
- 3.1.1 颜色
- 3.1.2 弹性
- 3.1.3 水肿
- 3.1.4 皮疹
- 3.1.5 出血点
- 3.1.6 瘢痕
- 3.2 淋巴结:
- 3.2.1 大小
- 3.2.2 质地
- 3.2.3 活动度
- 3.2.4 压痛
- 3.3 头部:
- 3.3.1 颅骨
- 3.3.2 头发
- 3.3.3 眼:视力、眼球运动、瞳孔、结膜、巩膜
- 3.3.4 耳:听力、外耳道、鼓膜
- 3.3.5 鼻:鼻腔、鼻窦
- 3.3.6 口咽:口腔黏膜、牙齿、舌头、咽喉
- 3.4 颈部:
- 3.4.1 甲状腺
- 3.4.2 颈动脉
- 3.4.3 气管
- 3.4.4 颈静脉
- 3.5 胸部:
- 3.5.1 肺:听诊、叩诊
- 3.5.2 心脏:听诊、触诊
- 3.5.3 乳房
- 3.6 腹部:
- 3.6.1 视诊
- 3.6.2 听诊
- 3.6.3 叩诊
- 3.6.4 触诊 (肝脏、脾脏、肾脏)
- 3.7 脊柱及四肢:
- 3.7.1 脊柱:畸形、压痛
- 3.7.2 关节:活动度、肿胀、压痛
- 3.7.3 肌肉:肌力、肌张力
- 3.7.4 神经反射
- 3.8 神经系统:
- 3.8.1 意识状态
- 3.8.2 脑神经
- 3.8.3 运动系统
- 3.8.4 感觉系统
- 3.8.5 反射
- 3.1 皮肤及黏膜:
三、辅助检查(实验室/影像)
- 1. 实验室检查:
- 1.1 血常规
- 1.2 尿常规
- 1.3 粪便常规
- 1.4 生化指标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
- 1.5 凝血功能
- 1.6 肿瘤标志物
- 1.7 感染指标 (CRP、ESR、PCT)
- 1.8 特殊检查 (自身抗体、基因检测)
- 2. 影像学检查:
- 2.1 X线
- 2.2 CT
- 2.3 MRI
- 2.4 超声
- 2.5 核医学检查 (PET-CT、SPECT)
- 2.6 心电图
- 2.7 脑电图
- 2.8 内镜检查 (胃镜、肠镜、支气管镜)
- 3. 其他检查:
- 3.1 病理活检
- 3.2 肺功能检查
- 3.3 神经电生理检查
- 3.4 骨密度检查
四、诊断(推理与判断)
- 1. 初步诊断:
- 1.1 依据问诊、体格检查及初步辅助检查结果
- 1.2 考虑到几种可能性
- 2. 鉴别诊断:
- 2.1 将可能的疾病进行比较分析
- 2.2 找出疾病之间的差异点
- 2.3 缩小诊断范围
- 3. 确诊诊断:
- 3.1 依据更全面的辅助检查结果
- 3.2 排除其他可能性
- 3.3 达到诊断标准
五、治疗计划(策略与执行)
- 1. 一般治疗:
- 1.1 休息
- 1.2 饮食
- 1.3 心理疏导
- 1.4 症状处理
- 2. 药物治疗:
- 2.1 根据诊断选择药物
- 2.2 考虑药物的剂量、用法、疗程
- 2.3 关注药物的副作用
- 2.4 评估药物疗效
- 3. 手术治疗:
- 3.1 评估手术适应症
- 3.2 评估手术风险
- 3.3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3.4 术后管理
- 4. 其他治疗:
- 4.1 物理治疗
- 4.2 康复治疗
- 4.3 放射治疗
- 4.4 生物治疗
- 4.5 中医治疗
- 5. 随访计划:
- 5.1 确定随访时间
- 5.2 随访内容 (复查、评估疗效、调整方案)
- 5.3 健康教育
六、病情评估与预后(监测与展望)
- 1. 疗效评估:
- 1.1 症状缓解程度
- 1.2 体征改善情况
- 1.3 辅助检查结果变化
- 2. 不良反应监测:
- 2.1 药物不良反应
- 2.2 手术并发症
- 2.3 其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 3. 预后评估:
- 3.1 疾病的自然病程
- 3.2 治疗效果对预后的影响
- 3.3 患者的依从性
- 3.4 其他影响因素 (年龄、基础疾病等)
- 4. 长期管理:
- 4.1 制定长期随访计划
- 4.2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 4.3 预防复发
- 4.4 提高生活质量